-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达尔文学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兴起,结合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就,对生物进行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的见解,即现代达尔文学说,或称综合性进货机理学说。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主要由于突变和种群间的基因迁移,而这些因素必须在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淘汰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行为学
剥夺学习机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种特异行为和它们的生存条件的关系,研究其适应价值。行为学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它们可以被内外环境的适当刺激触发。行为学家持进化论的观点,他们从行为的生存价值上来研究行为的功能意义,从比较各种动物功能上或形式上类似的行为中,探索行为的演化。
-
群体选择
一个种群如能分割为彼此不相同的小群,则自然选择就可能在各小群之间发生,这样的选择称为群体选择。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通常指个体选择。其后,哈密顿(W.Hamilton)等提出广义适合度概念。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作出牺牲的个体,借助于自己近亲的努力,对未来世代的遗传作出了贡献。
-
包括适应度
包括适应度是对断定近缘个体间带来适应度上相互作用的遗传性状,在自然选择中有利或不利的尺度而言。与S1对立的遗传性状SD对中立的,即在R=α(△α=△β=0)时,在S1比S0在自然选择中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可推测为:(△α+ν△β)>0(2)例如,从定义可知S1在利他行为的情况下,△α=-C<0,△β=B>0;
-
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是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人工选择的要素是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是形成品种的原材料,遗传是传递变异的力量,选择则是保存和积累有利变异的手段;他把人工选择的原理推广到自然界,创立“自然选择”理论,以说明生物的进化。
-
生命起源假说
他认为原始地球上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在短波紫外线等能源作用下能生成简单的有机物(生物小分子),简单有机物可生成复杂有机物(生物大分子)并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后者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自然选择”(即适于当时外界条件的团聚体小滴能保存下来,不适的就破灭了),终于出现了原始生命即原生体。
-
显性
孟德尔,1865),相应的基因被称为显性基因。一般来说,野生型性状对突变型性状来说是显性(在诱发突变中,相反偶而也有野生型性状是隐性的情况),R.A.Fisher(1928,1930,1931)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修饰基因系统的自然选择、使野生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因而对突变基因成为显性的结果。
-
中性突变
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海处,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适合度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他们不起作用。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
-
显性假说
不同来源的品系或自交系中有着不同的不利基因,这些品系间进行杂交而产生的杂种,由于一个亲本的显性有利基因有可能掩盖住来自另一亲本的不利基因,这样一种互补效应消除了不利基因的作用,使杂种的表现优于任何一个亲本,出现了杂种优势。
-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是魏斯曼(A.Weismann)仅强调达尔文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原理(参见自然选择万能),对有关达尔文的变异及其遗传的理论进行了修改,也就是在他的种质论(种质为独立的和连续的思想)的基础上,对获得性遗传,也就是说对拉马克学说的精髓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新达尔文主义。
-
分子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是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学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这一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对表型水平上的进化起主要作用,而对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则没有多少作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是由基因不断产生中性突变并通过随机漂变而在群体中消失或被固定,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而造成的。
-
达尔文理论
达尔文理论通常是指达尔文学说中的进化因素理论。达尔文认为,微小的变异累积可形成变种,而其中某些可成为起始种发展为新种,进一步由于性状分歧而发展成若干不同的种,再进一步可形成属和科。此外,达尔文还指出,“生物界避忌自体受精”,异体受精在生物中是具有比较普遍性的,自体受精可引起生物退比。
-
彷徨变异
彷徨变异是一般指一个生物群体中某种性状的细微的、在量上连续的变异。“彷徨变异”最初由达尔文提出,指的是相对于“显著变异”(如短腿的安康羊)的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异”。他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能遗传的、细微的不定变异(即在同样生活条件影响下,不同个体所发生的不同变异),经过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形成新种。
-
近亲交配
近交的基本遗传效应是导致群体中的纯合体频率上升或杂合体频率下降。假定试验以基因型为Aa的一株小麦开始(自交0代),则各自交世代的基因型及其频率变化如下:由上表可知:自交0代,1代,…对于这些天然近交生物,在生产上应尽量采用近交,以保持优良性状的相对一致性,即保持优良品种的“种性”。
-
性选择
达尔文称此为性选择。华莱士(A.R.Wallace)提出雌雄性状的强弱是生活力丰富程度的一种表现,后来,雌雄性状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被阐明了,再加上对雌雄性状如何作为一种信号刺激激起异性的性兴奋等动物心理学、行为学的深入研究,现在对个体中雌雄性状的发生机制及意义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4)农业生态系统受到自外部的有目的控制,并非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的反馈实现的。
-
完成化原理
完成化原理一词是由内格力(C.Ngeli)于1884年创造的,用以说明进化的原因,属内因说之一。按这一学说,进化的内在原因称为“完成化之力”(Vervollkommnungskraft),生物的发展由这种力导向一定的方向。当然也可能发生突然的大变化。在内格力的这一观点中,自然选择的作用被认为是次要的。
-
小进化
小进化microevolution是大进化的对应词R.Goldschmidt(1940)把由普通基因突变积累而产生的种内分歧称为小进化。小进化的代表产物是地方性变种(品种),但Goldschmidt认为它并不是达尔文所谓的端始种(in-cipientspecies)。
-
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是1908年数学家哈迪(G.H.Hardy)和医生温伯格(W.Weinberg)分别提出关于基因频率稳定性的见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自然选择。
-
进化稳定策略
进化稳定策略是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ESS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生物现象,雄粪蝇(Scatophagastercoraria)在牛粪上等待雌蝇并与之交配的最适时间,依赖于其它雄蝇的等待时间,如果某一雄蝇总是花固定时间等待,其它雄蝇就会取得竞争的胜利。
-
群落
群落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孤立地生存,总有许多其它生物种与之同群共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体。在动植物生活的地方,甚至其躯体上都布满着微生物的群体。地球上所存在的各种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都是亿万年来地球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在一定地区产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生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