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背叶
还含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Agnuside)、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定碱、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维生素C、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艾黄素、3,4-二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等。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
-
白背叶根
功能主治:舒肝活血,清热祛湿,收涩固脱。性味:《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
叶下白
菊科植物白背鼠曲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白:叶下白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质问本草》记载的天青地白之别名。入肺、肝经。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明目,利湿。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中医大辞典》·叶下白:叶下白为中药名,出自《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之别名。
-
野桐属
中文名野桐属拼音名yetongshu拉丁名Mallotus中国植物志44(2):13描述MallotusLour.野桐属,大戟科,约14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约40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其中粗糠柴M.philippinensis(Lam.叶对生或互生,全缘或分裂,有时盾状着生,背面常有腺点,腹面近基部常有2个斑点状腺体;雄蕊16枚以上;无退化雌蕊;
-
白膜叶
概述:白膜叶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即《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的别名。别名:白膜叶、叶下白。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功在消炎,止血。新生儿鹅口疮,煎水抹患处;跌打扭伤,鲜叶捣敷;皮肤湿痒,煎水洗:外伤出血,研粉撒。药理作用:0.5%煎剂或浸剂能抑制钉螺活动。
-
白膜根
概述:白膜根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为《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根之别名。来源: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舒肝活血,清热祛湿,收涩固脱。2.治淋浊,白带,疝气,脱肛,子宫脱垂。化学成分:本品预试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等。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B iB iY 别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贵州草药》),湄潭台乌(《贵州药植目录》)。来源: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叶。叶柄长1厘米左右。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灌木林中。功能主治:①《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贵州草药》)②治刀斧砍伤:白背叶的叶适量,捣烂,敷伤处。
-
黄荆叶
《*辞典》:黄荆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nɡJīnɡY 别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
楤木属
中文名楤木属拼音名mushu拉丁名Aralia中国植物志54:150描述AraliaL.楤木属,五加科,约40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北美,我国有30种,南北各省均产之,西南尤盛,有些种类入药,如土当归A.cordataThunb.等。叶为1-3回羽状复叶;花杂性同株,伞形花序,稀头状花序,常再组成圆锥花序;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
-
补血调经片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4: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功能与主治:补血理气,调经。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带下伴阴痒,或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
-
蔓荆子叶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M nJīnɡZǐY 别名:白背叶(《岭南采药录》)。油含α-蒎烯和莰烯55%,乙酸松油醇酯10%,二萜醇20%。叶中还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和一种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性味:《陆川本草》:辛苦,微寒。煎服治头风。治刀伤止血,跌打损伤,风湿疼痛。
-
白朴根
概述:白朴根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为《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根之别名。来源: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舒肝活血,清热祛湿,收涩固脱。2.治淋浊,白带,疝气,脱肛,子宫脱垂。化学成分:本品预试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等。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