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竹蛇
《*辞典》:青竹蛇: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QīnɡZh Sh 别名:竹叶青、青竹丝(《动物学大辞典》)。上唇鳞10片,以第3鳞为最大,第一上唇鳞与鼻鳞间有一缝合线;下唇鳞12~左右眼上鳞之间有小鳞11~头部青绿色,有的在头侧也有1条白纹,与体侧的白纹相接。大雪至惊蛰进入冬眠。性味:《陆川本草》:甘咸。
-
广东蛇药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uangdongSheyaoPian标准编号:WS3-B-3549-98处方:柚叶蛇王藤制法:以上二味,加水过药面,冷浸1小时,加水煎煮二次,每次45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生药量的一倍量,放冷,加入一倍量的乙醇,静置48小时,滤过。检查:崩解时限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ⅫA)检查,应在30分钟内崩解。
-
肥荚红豆
别名:鸭公青、青竹蛇来源:豆科肥荚红豆OrmosiafordianaOliv.,以茎皮、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肝炎,跌打损伤,肿痛,风火牙痛,烧烫伤。用法用量:均外用,叶捣烂敷患处,根熬膏涂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扭序花
拼音名:NiǔX Huā别名:竹节黄、竹叶青、软枝接骨草、鳄嘴花、青竹蛇、柔刺草、拔弹藤、竹节王、小接骨来源:爵床科扭序花Clinacanthusnutans(Burm.f.)Lindau,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苦,辛。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散瘀拔弹。主治黄疸,风湿痹痛,月经不调;1两,水煎服。
-
山乌桕叶
《*辞典》:山乌桕叶: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ShānWūJi Y 来源: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夏、秋采收。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痈肿。附方:①治毒蛇咬伤:山乌桕叶、紫背金牛等分。②治青竹蛇咬伤:生山乌桕叶四两,一半生嚼服;③治妇女乳痈:山乌桕叶适量,砂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
叶下珠
拼音名:Y Xi Zhū别名:珍珠草、叶下珍珠、叶后珠、十字珍珠草、夜合草、夜合珍珠来源: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以全草入药。性味:微苦、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明目,消积。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二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
榈木
《*辞典》:榈木: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LǘM 别名:花梨木(《琼州府志》),青皮树、青豆风柴、青龙捆地、相思树(《湖南药物志》),鸭公青,三钱三、青竹蛇(江西《草药手册》)。治症瘕,赤白漏下,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①《本草拾遗》:主破血,血块,冷嗽,并煮汁及热服。④避孕:花榈木根三钱。
-
花榈木
拼音名:HuāLǘM 别名:三钱三[江西]、青竹蛇、牛屎樵来源:豆科红豆树属植物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以根、根皮、茎及叶入药。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祛风消肿。用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痛,产后血瘀疼痛,白带,流行性腮腺炎,丝虫病;根皮外用治骨折;3钱,水煎兑酒服,或浸酒服。
-
追毒丸
《医学纲目》卷十九引丹溪方:方名:追毒丸组成:海浮石(烧赤,醋烨7次)半两,乳香1钱,没药1钱,巴豆49粒,川乌1两。先吃冷酒半盏或1盏,又用冷酒吞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追毒散。《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追毒丸组成:虾蟆粪2分,蔴虫1分,雄黄1分,黄丹1分。主治:疔疮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