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循环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再经各级静脉汇合至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由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血液的循环又叫冠脉循环。通过血液循环,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把二氧化碳和其他代射产物从组织中运走。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速度也不同,动脉中较快,静脉中较慢,毛细血管中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
循环
循环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见淋巴循环)。它包括脑循环、冠状循环、内脏循环等。肺循环(pulmonarycirculation)心室收缩,缺氧血由右心室射出,注入肺动脉,经其各级分支,流入肺泡壁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变缺氧血为含氧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
中心性紫绀
中心性紫绀的定义:中心性紫绀即“肺性紫绀”或“心性混合性紫绀”,是指由心、肺疾病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引起的紫绀。紫绀出现于全身,但皮肤是温暖的。中心性紫绀的分类:中心性紫绀可分为两类:(1)肺性紫绀: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致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出现紫绀。
-
肺泡气的氧分压
肺泡气的氧分压对肺部血管的舒缩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假如没有这种缩血管反应,血液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时,血液不能充分氧合,这部分含氧较低的血液回流入左心房,就会影响体循环血液的含氧量。当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时,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可引起肺循环动脉广泛收缩,血流阻力增大,故肺动脉压显著升高。
-
肺动脉栓塞术
操作名称:肺动脉栓塞术适应证:肺动脉栓塞术适用于肺动静脉畸形。(4)非离子型造影剂。2.造影完毕后,调换端孔猎人头导管选择性插至拟栓塞的靶血管,导管前端尽可能接近动静脉的瘘口,经导管投放钢圈栓塞瘘口(钢圈释放方法参见颈外动脉栓塞术)。2.Ivalon和明胶海绵等颗粒性栓塞物最好禁用,以防通过瘘口进入体循环。
-
肺空气栓塞
肺空气栓塞是指空气进入体循环静脉系统,由右心散布于肺而引起的肺动脉栓塞。多见于颈部手术、刮宫术等。其危害主要为对血循环的影响。急救应立即嘱患者取左侧卧位,若空气量少,抢救及时,部分患者可以获救。
-
肺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其分支达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动脉短粗,约平第4胸椎处,分为左右肺动脉。右肺动脉较长,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注入左心房上后部。
-
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在体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及在肺循环中的肺静脉中流动的血液,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在体循环的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中的肺动脉中的血液,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颜色暗红色,称静脉血。
-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肝原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通过肠肝循环到达肝的胆素原也可经损伤的肝进入体循环,从尿中排出。所以,临床检验可以发现血清凡登白实验双向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各种肝炎、肝肿瘤等。
-
周围性紫绀
周围性紫绀(Peripheralcyanosis)是指由周围血流循环障碍引起的紫绀。周围性紫绀的原因有:(1)周围组织耗氧量增加,如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瘀血,周围血流缓慢,氧在组织中消耗过多。(2)动脉缺血,如休克时为了维持必要的血压,小动脉血管收缩,造成周围组织缺氧,患者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
肺的血容量
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故肺部血容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当机体失血时,肺循环可将一部分血液转移至体循环,起代偿作用。在每一个呼吸周期中,肺循环的血容量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对左心室输出量和动脉血压发生影响。在呼气时,发生相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