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音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是指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的心理学家法沃(E.G.Wever)和布雷(C.W.Bray,1930)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把电极放在猫耳蜗附近并加音响刺激时,可以记录到与音波同形的电位变化,如果把这种电位放大输入扬声器中则可通过扬声器听到与所加声音相同的音响。这种有毛细胞具有许多不活动毛和一根活动毛。
-
耳蜗微音器电位
这种引起微音器电位的效应,被称之Wever-Bray效应。其成因很可能为神经纤维兴奋后产生的复合动作电位,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耳蜗神经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约在每秒3000次以内。微音器电位是毛细胞接受声波刺激而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之一。在听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
-
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
声音感受器(螺旋器又称柯蒂器)位于耳蜗蜗管的基底膜上,由毛细胞、支持细胞等组成。毛细胞底部包绕着耳蜗神经末梢,其顶端表面有听毛。听毛来回弯曲引起毛细胞的电位交替改变,产生微音器电位。声音愈强,受激兴奋的耳蜗神经元数量也愈多,每根神经元发放的冲动频率也愈高,传至中枢后,主观感觉声音愈强。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potential)。在其他一些研究过的感受器,也看到了类似的两种信号转换机制。
-
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指圆口类、鱼类、两栖类在身体两侧由头到尾存在一种称为侧线器的机械感受器。向心性突触的传导介质现尚欠明。从毛细胞群施以低周波性振动刺激时,可以记录出在与内耳所见相同的微音器电位,但周波数为其2倍,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由于具有极性相异的运动毛的两个细胞成为一对,而靠同一神经纤维所支配的缘故。
-
耳蜗电图
操作名称: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适应症:耳蜗电图适用于涉及内耳和听神经的病变,以及各种原因的听力下降、眩晕等,还可配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蜗后病变的诊断。成人可用外耳道局麻(1%丁卡因),儿童需用全麻。要消除CM单纯记录总和电位(SP)和听神经动作电位(AP)时用极性交替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