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所采取的以改善和保持健康状态,或预防疾病与伤害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和戒除不良嗜好等五类。
-
GBZ/T 296—2017 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网吉林电力科学研究院、3M中国有限公司。3.10结局评价outcomeevaluation远期效果评价对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的评价。
-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3)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变往往影响智力、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应能力、反应时间、平衡能力、步态及协同运动能力,使跌倒的危险性增加。卫生部门的主要职责·通过伤害监测和调查,系统地收集老年人跌倒事故的严重程度、特点和后果方面的数据,尽可能多地掌握老年人跌倒伤害的全面情况;
-
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规范》围绕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疾病,从机构、职责和人员、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监测与调查、干预与管理、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综合评估等7个部分对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防治机构的职责、任务和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了规定。
-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即使一个人具有学习能力和适当的动机,也不是想学什么就能学会什么。此外,还需要确定达到每一个子目标的有效强化物或奖励,。另外,也需要注意避免强化原则的无意误用。
-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年—2025年)
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控制危险因素,强调减少含糖饮料、高糖食品摄入,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对长期咀嚼槟榔等高危行为进行干预等,促进群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1.中小学校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覆盖率不低于60%,3年内达到100%(15分)2.幼儿园开设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3年内达到100%(10分)现场走访宣传日活动(20分)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
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healthcoaching)是指专业人员与参与者共同协作,通过一系列行为学方法来支持和促进参与者健康行为的过程。
-
员工健康调查
员工健康调查(employeehealthsurvey)是指通过健康行为、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状况等调查,来获取员工健康信息、健康促进方面的福利和需求,以及参与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活动的机会和障碍等资料的方法。
-
WS/T 495—2016 健康促进学校规范
6.3制定和完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制度:学校根据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方案,为保障目标的实现,制定和完善学校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引导群体和个人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1.1.2学生常见病监测:学校开展学生视力低下、肥胖和营养不良、龋齿与牙周疾病、缺铁性贫血、沙眼和肠道蠕虫的监测。
-
延长哀伤障碍
此外,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
-
反应性依恋障碍
概述: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attachmentdisorder,RAD)是指由于生命早期被忽视或虐待,基本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得患儿不能与父母或者照料者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从而表现为社会关系形式的持续异常,伴有相应的情绪障碍,并与环境变化有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有限的正性情感;
-
乡镇(街道)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南(试行)
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和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
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概述: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socialengagementdisorder,DSED)常起病于5岁之前,与生命早期的被忽视有关,其核心表现为超出了社会预期的、亲疏不分的社交行为模式。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治疗:治疗目标:治疗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多感官体验、增加交流,让儿童学习社交技巧、感受情绪并进行自我探索等。
-
机关企事业单位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南(试行)
2.单位人员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7.5℃],或有明显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佩戴口罩,到单位医务室或医疗机构就诊。2.根据本单位防控工作需要,适当储备口罩、洗手液等防控物资。必须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的,应当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并落实相关防控工作方案。
-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
-
孕产期妇女甲流防治指南(试行)
2.孕产期妇女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在患甲型H1N1流感后更易发展为重危病例,应予以高度重视:(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5)满足上述条件的产妇,可直接进行母乳喂养。
-
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的任务:行为医学属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从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探索社会文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比较行为治疗(如生物反馈、松弛训练)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并对其疗法进行评价;
-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级信息平台要统筹卫生综合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新农合等现有信息系统,整合功能,共享信息。面向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支持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支持传染病防控、慢病防治与居民个人健康管理,实现患者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behavioralintervention)是指运用传播、教育、指导、说服、鼓励与限制等方法和手段,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使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