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饭石
煎服或热开水浸泡饮,或研末服。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铝酸盐、系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二氧化钛、五氧化二磷、氧化锰、二氧化碳、氟、硫和镍、锆、锶、钡、钴、铬、钇、钪、钒、锕、锌、铀、钍13种微量元素所组成。斜消光,二轴晶;蚀变矿物主要是高岭土化。神经衰弱;
-
鹿角膏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鹿角膏:别名:麦饭石膏、三神膏、灵应膏、麦饭石围散处方:鹿角1只(烧作炭,候冷,捣筛为末),麦饭石约半斤(净洗干,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于净熨斗中熬令色赤,投于米醋中,良久滤出;本方改为散剂,名“鹿角散”(见《圣惠》)。
-
马牙砂
概述:马牙砂为中药名,出自《保健药石——麦饭石》,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麦饭石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肝、肾、胃经。功能主治:活血解毒,祛风利湿,疏肝和胃,益肾强身。3.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久痢,神经衰弱。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抗疲劳、抗缺氧作用。
-
姜石
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 生土石间,状如姜。拼音名:JiānɡShí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来源:药材基源:为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粘土矿物有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伊利石或蒙脱石(性状分别参见“白石脂”、“黄石脂”、“甘土”条)。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
-
柳木耳饼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柳木耳饼:处方:柳木耳30克龙葵根30克(锉)黄连22克(去须)川芒消30克麦饭石22克(烧,醋淬三遍)雄雀粪15克乳香30克杏仁30克(其疮有头作孔者,煨,去皮、尖,无孔者,和皮捣用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用浆水和,捏作饼子。功能主治:痈疽疮肿,热焮疼痛。皆须甘草汤洗之,以愈为度。
-
贴敛药
《医方类聚》卷一七四引《简易方》:方名:贴敛药组成:麦饭石(粗麻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7-8次,煅红入米醋中淬,煅至3-4次,其石定细碎,用甘锅盛煅,候通红,淬醋中,煅过7-8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脑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烧)、贝母(为末)各等分。主治:痈疽疮疖。
-
贴敛药方
《普济方》卷二九○:方名:贴敛药方组成:麦饭石(粗磨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7-8次,煅红入米醋中淬,煅至3-4次,其石定细研,用甘锅盛,煅通红淬醋中,煅过7-8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脑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煅)、贝母(为末)各等分。功效:合疮。主治:诸疮口不合。此方救人累效,不可疑药低贱而忽之。
-
白麦饭石
概述:白麦饭石为中药名,出自李肇《国史补》,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麦饭石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甘,温。功能主治:活血解毒,祛风利湿,疏肝和胃,益肾强身。1.治痈疽发背,牙痛,腰痛,神经痛,关节挫伤。3.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久痢,神经衰弱。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抗疲劳、抗缺氧作用。
-
补天丹
摘录:《卫生鸿宝》卷六《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补天丹:处方:驴肾2两,制耆5两,柏仁1两半,杜仲3两,白术5两,川附子1两半,萸肉2两,五味子1两半,白参3两,白芍3两,云苓2两半,龙骨2两,故纸3两,菟丝子3两,杞子4两,砂仁6钱,巴戟4两半,熟地4两,当归3两,覆盆子1两半,鹿胶3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