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蹄草
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马蹄草:马蹄草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质问本草》记载的连钱草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利尿,祛风解毒,散瘀消肿。化学成分:本品含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苷和参枯尼苷、波热米苷等皂苷和积雪草酸、白桦脂酸等三萜酸。煎服并捣敷。基生叶丛生,肾圆形或卵状圆心脏形,长4.5~
-
莼
《*辞典》:莼:出处:《别录》拼音名:Ch n别名:茆((诗经》),屏风(《楚辞》),凫葵(《毛诗传》),虊(《说文》),水葵(陆玑《诗疏》),水芹(《齐民要术》),露葵(《颜氏家训》),丝莼(《唐本草》),马蹄草、缺盆草(《经验良方》),锦带(《纲目》),马粟草(《现代实用中药》)。久食损毛发。
-
马鞍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马鞍藤: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MǎānTénɡ英文名:HerbofBeachMorningglory,Two-leavesMorningGlory别名:鲎藤、二叶红薯、狮藤、马蹄金、马蹄草、海薯、走马风、马六藤、白花藤、海薯藤、沙藤、沙灯心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鲎藤的全草。
-
江苏金钱草
概述:江苏金钱草为中药名,出自《中药通报》1959,5(1):27,为《质问本草》记载的连钱草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longituba(Nakai)Kupr.的全草。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入肝、胆、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祛风解毒,散瘀消肿。又含熊果酸、胆碱、鞣质、苦味质、水苏糖、硝酸钾等。
-
兜肚方
《医统》卷二十二:兜肚方:处方:檀香1两,排草1两,沉香5钱,丁香5钱,丁皮6钱,广零陵香6钱,马蹄草6钱,白芷6钱,甘松2钱,附子2钱,乳香2钱,麝香9分。功能主治:令人有子。主腹中寒积,痼冷不散。主治:痞积,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及妇人经脉不调,久不受孕。用药禁忌:有孕妇人不可服。
-
红马蹄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马蹄乌:拼音名:H nɡMǎT Wū别名:金边莲、马蹄草、红马蹄窝、酸猪草来源:蓼科山蓼属植物中华山蓼OxyriasinensisHemsl.,以根状茎和叶入药。叶片圆心形或圆肾形,近肉质,长约6cm,宽约7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呈浅波状,并疏生短刺,上面平滑,绿色,叶脉及边缘约呈紫色,下面脉上有毛;
-
九牯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牯牛:拼音名:JiǔGǔNi 来源:蓼科九牯牛PolygonumrudeMeisn.,以全草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九牯牛: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JiǔGǔNiú别名:黑酸杆、地柏、蓼草、羊耳朵、酸兰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瘦果三棱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内。
-
蓼子草
《*辞典》:蓼子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LiǎoZǐCǎo别名: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叶互生,披针形,长8~(选方出《重庆草药》)备注: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草(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
马脚迹
概述:马脚迹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积雪草之别名。性味归经:苦、辛,凉。1.治感冒发热,中暑,风火赤眼,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和结石,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咳血,衄血。还含山柰酚、槲皮素和二者的苷,内消旋肌醇,β-谷甾醇,反式-β-金合欢烯积雪草糖等。煎剂还可抗菌。
-
马蹄金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2.捣敷治乳腺炎,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全国中草药汇编》·马蹄金:拼音名:MǎTíJīn别名:黄胆草、小金钱草[四川]、螺丕草、小马蹄草、荷包草、九连环、小碗碗草、小迎风草、月亮草来源:为旋花科马蹄金属植物马蹄金DichondrarepensForst.[D.evolvulacea(L.f.)Britton],以全草入药。
-
斗篷草
概述:斗篷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黄水芋草之别名。别名:广扁线、斗篷草、马蹄草、水黄连。来源: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的全草。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1.治流行性眼结膜炎。捣敷治皮肤瘙痒,湿疹,疮疖,无名肿毒,跌打瘀肿。
-
广扁线
概述:广扁线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黄水芋草之别名。别名:广扁线、斗篷草、马蹄草、水黄连来源: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的全草。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1.治流行性眼结膜炎。捣敷治皮肤瘙痒,湿疹,疮疖,无名肿毒,跌打瘀肿。
-
葫芦叶
别名:水葫芦、水马蹄草、和尚菜来源:菊科和尚菜属植物腺梗菜AdenocaulonhimalaicumEdgew.[A.adhaerescensMaxim.;)Makino],以根状茎入药。秋后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利水散瘀。用于咳嗽气喘,水肿,产后瘀血腹痛;外用治骨折。外用适量,鲜根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血水草
拼音名:XuèShuíCǎo别名:黄水芋、金腰带、一口血、小号筒、小绿号筒、水黄连、鸡爪莲、斗篷草、马蹄草、小羊儿、血水芋、一滴血、一点血、土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的全草。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0.2-lcm,先端渐尖;性味:苦;有小毒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口腔溃疡;疔疮肿毒;
-
马粟草
概述:马粟草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莼之别名。别名:丝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来源及产地:睡莲科植物莼菜BraseniaschreberiJ.F.Gmel.的茎叶。性味归经:甘,凉。叶背分泌黏液,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L-岩藻糖、D-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L-鼠李糖、D-木糖等。
-
丝莼
概述:丝莼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莼的别名。别名:丝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性味归经:甘,凉。入肝、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呕。2.治痈疽疔毒。叶背分泌黏液,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L-岩藻糖、D-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L-鼠李糖、D-木糖等。
-
岩莴苣
《*辞典》:岩莴苣: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Y nWōJ 别名:锈草、岩枇杷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深山岩石上。性味:性温,味苦。功能主治:强筋壮骨,补虚,止咳,生肌,止血。用法用量:内服:泡酒服,3~注意:孕妇忌服。④治跌打损伤:岩莴苣、小马蹄草、红酸浆草、仙桃草、红牛膝各三钱。
-
游草
《*辞典》:游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 uCǎo别名:田中游草(《分类草药性》),蓉草(《广州植物志》),西游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牛草(《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长于水边潮湿处。治感冒,头痛身疼,疟疾,痹痛麻木,白带。(《重庆草药》)②治凉寒发烧身痛:游草、土地檎、马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