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鼓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中国魔针
中国魔针,针灸仪器名。以中医耳针经络原理为基础,采用最新电子耳膜专利技术,可自动选穴、自动诊治的微型针灸仪。适用于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各部位的病痛。经北京、陕西、上海等10余家大中型医院临床试验,证明对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急性扭伤、急性腹痛、胆囊疼痛、妇女痛经等有明显止痛效果。
-
膜稃草属
中文名膜稃草属拼音名mofucaoshu拉丁名Hymenachne中国植物志10(1):296描述HymenachneBeauv.膜稃草属,禾本科,10种以上,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地区,我国有膜稃草H.amplexicaulisNees和H.assamica(Hook.f.)Hitchc等3种,产南部。水生或近水生草本,有直立、稠密、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小穗有1-2小花,密挤,具短柄;
-
耳底散
别名:耳底白龙散处方:枯矾3钱4分,黄丹3钱4分,青花龙骨3钱4分,麝香7厘。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解毒止痒,杀菌消炎。主耳内肿痛流脓水;用法用量:耳底白龙散(原书吉林方)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
咽鼓管自行吹张法
是指捏鼻鼓气,使气体经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内的治法。操作方法:捏鼻鼓气,使气体经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内。《保生秘要》:“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用途:咽鼓管自行吹张法可用于治疗耳闭的耳鸣、熏听、耳膜内陷等。
-
滴点疗法
滴点疗法,是指用药液(或药粉)滴或点耳、鼻、眼或其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疗法。禁忌证本法无绝对禁忌证,但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病证,使用适当的药液或药粉,否则无效。耳膜穿孔者及前庭功能障碍者,禁用或慎用药液滴耳。2.药物如需用水溶解或稀释,最好使用蒸馏水。3.点眼部位只能将药点入目内眦。
-
一切目疾丹
《吉人集验方》:组成:耳膜(焙黄,研细末)。主治:一切目疾。用法用量:点目。制备方法:少加冰片,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