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树
拼音名:Y Sh 别名:白榆、家榆、榆钱、春榆、粘榔树来源:榆科榆属植物榆UlmuspumilaL.,以果实(榆钱)、树皮、叶、根入药。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晒干。根皮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榆钱:安神健脾。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内皮: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榆属
中文名榆属拼音名yushu拉丁名Ulmus中国植物志22:335描述UlmusL.榆属,榆科,约4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我国有23种,南北均产之,除产木材外,亦为很好的观赏树或行道树。叶2列,互生,有锯齿,羽状脉,基部常偏斜;雄蕊与萼片同数;子房1室,无柄或具柄;果为一扁平、圆形或卵形的翅果。
-
榆钱
概述榆钱为榆树科植物榆,春榆(白榆)、黑榆(山毛榆)的嫩果。香味甜绵厚实,自古就有食用它的习惯。清吴其睿《救荒本草》中载:“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热水浸润,油盐调食,其榆钱煮靡羹食,甚佳。”榆钱使用提示每餐约50克榆钱的营养价值榆钱具有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
枣脯
枣脯原料配方大枣125千克白糖25千克蜂蜜50克桂花125克枣脯工艺流程选料→削皮去核→晒晾→烟硫熏→洗净→蒸透→配料糖煮→控干→滚白糖→成品枣脯制作方法1.选料:选择枣身通红、大个、鲜硬不绵软的枣。熏时最好用榆树锯末,25千克锯末加硫黄62.5克。30分钟,使枣干浸透糖液,然后捞出控干。
-
固齿方
《石室秘录》卷一:固齿方:处方:雄鼠脊骨1副,当归1钱,熟地3钱,细辛1钱,榆树皮3钱,骨碎补3钱,青盐1钱,杜仲2钱。功能主治:固齿。摘录:《石室秘录》卷一《济阳纲目》卷一○七:固齿方:处方:羊胫骨(烧灰存性)2钱,当归1钱,白芷1钱,牙皂角1钱,青盐1钱。用法用量:绵纸裹成条,抹牙床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榆皮涎
拼音名:YúPíXián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榆树茎皮部的涎汁。叶互生,纸质;侧脉明显,9-18对。雄蕊与花被同数,花药紫色;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翅果中央,与缺口相接;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功能主治:杀虫。
-
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是用荞麦面或小麦面(也有用玉米面、高梁米面、榆树皮面的)加淀粉加水拌匀,压成圆面条,煮熟后浸以冷水,再去冷水伴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香油等佐料,加入牛肉汤即成。以前汉族人看到压制冷面的器具是木合子,便称为“盒勒面”。
-
榆花
《*辞典》:榆花:出处:《别录》拼音名:Y Huā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榆白皮条。功能主治:《别录》: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摘录:《*辞典》
-
圈毒散
《良朋汇集》卷五:方名:圈毒散组成:榆树面、飞罗面、乳香、没药各等分。主治:肿毒。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无根水调搽,自远远围上,其肿自归聚一处,轻者自行消散。
-
龟蛇散
处方:败龟版5钱(头足在甲内者佳,果自坏者也),雄蛇壳1钱(在墙屋及树上者为雄),大麦灰5钱,老榆树皮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火烫伤异常疼痛,发泡腐烂。用法用量:先用紫草润肌膏涂之,次以此方干掺;如无润肌膏,竟用麻油调敷。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刺榆皮
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拼音名:CìYú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树皮、根皮。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长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性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
-
大树皮
《*辞典》:大树皮:出处:《云南中草药遗》拼音名:D Sh P 别名:梅榆、榆树来源:为榆科植物越南榆的树干内皮。刮去表面粗皮,洗净,晒干。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单叶互生;萼片5,披针形至椭圆形。种子位于中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治胃肠出血,尿血,各种外伤出血。
-
美首膏
《种福堂方》卷四:方名:美首膏组成:百草霜1两,雄黄1两,胆矾6钱,轻粉1钱,榆树皮3钱。主治:小儿白秃,癞疮。用法用量:剃头后搽之。制备方法:用石灰窑内烧红流结土渣4两,共为细末,猪胆汁调。
-
桑花饮
《洞天奥旨》卷八:方名:桑花饮组成:干桑叶5钱,生甘草3钱,瓜蒌2钱,当归5钱,榆树皮2钱,荆芥2钱,紫花地丁5钱。主治:各种疔疮。用法用量:上用水煎汁1碗,饥服。服后饮酒,令微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