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草
拼音名:BáiCǎo别名:倒生草、白花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茎。第1小花雄性,罕或中性,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厚膜质,先端芒尖,具3-5(-7)脉,第1内稃透明,膜质或退化;花柱近基部联合。中柱鞘为1-2层厚壁细胞,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四周有维管束鞘纤维包围,中柱中央常成空洞。性味:甘;
-
狼尾草属
中文名狼尾草属拼音名langweicaoshu拉丁名Pennisetum中国植物志10(1):361描述PennisetumRich.狼尾草属,禾本科,约13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8种(包括引种),其中狼尾草P.alopecuroides(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小穗具短柄或无柄,单生或2-3个簇生,每簇下围有总苞状刚毛,与小穗一起脱落,有2小花;
-
象皮膏
处方:第一组:大黄90克川芎当归生地各30克红花9克川连9克甘草15克荆芥9克肉桂9克白及9克白蔹9克冰片9克第二组:地鳖虫30克血竭15克象皮15克龙骨9克海螵蛸9克真珠6克乳香15克(去油)没药15克(去油)人参6克功能主治:活血生肌,接筋续骨。制备方法:上药肉桂、白芨、白蔹、黄占为细末,余药油浸,照前熬法成膏,收。
-
消风脱甲散
《外科正宗》卷三:方名:消风脱甲散组成:番白草1钱,红花1钱,甘草1钱,威灵仙1钱,山栀1钱,蝉蜕1钱,连翘1钱,皂角针1钱,大风子肉1钱,薄荷1钱,风藤1钱,金银花1钱,冬瓜皮1钱,木通1钱,苍术1钱,土茯苓4两。主治:杨梅结毒,筋骨疼痛,腐烂作臭,气血壮实者。
-
五毒草
概述:五毒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杠板归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痄腮,瘰疬,乳痈,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腹泻,痢疾,痔疮,黄疸,带下。毒蛇咬伤,捣汁调酒服,并捣敷创口周围。化学成分:全草含山柰酚、槲皮素、香草酸、熊果酸等。
-
消疔毒膏
《治疔汇要》卷下:方名:消疔毒膏组成:松香20两(用桑柴炭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烂,取出纳冷水中少时,再纳灰水中煮,以色白为度),乳香3两(每两用灯心2钱5分同炒去油,研细末),没药3两(研制同上),铜绿5两(研细;主治:疔毒,痈疽。制备方法:用桑柴火先将麻油入锅熬滚;冷透搓成如桂圆核大,藏瓷瓶内。
-
三角藤
《江西民间草药》·三角藤:三角藤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杠板归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痄腮,瘰疬,乳痈,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腹泻,痢疾,痔疮,黄疸,带下。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活络。鲜叶捣敷。
-
鬼目
《*辞典》:鬼目:出处:《别录》拼音名:GuǐM 别名:来甘(《别录》),白草子(陶弘景),排风子(《纲目》),毛藤果(《百草镜》)。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③《重庆草药》:治眼雾,见风流泪,白雾遮瞳及痘风眼。附方:①治风热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排风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两。
-
惊风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惊风草:拼音名:JīnɡFēnɡCǎo别名:小青草、喜花草、披麻草来源:毛茛科白蓬草属植物惊风草ThalictrumesquiroliiLevl.etVan.的全草。性味:苦;主小儿疳积;各家论述: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血燥湿,凉血解毒。治烦热口渴,胸闷呕吐,吐血衄血,湿热泻痢,目赤口疮,痈肿疗毒,湿热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