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本科
叶片扁平,线形、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箨鞘顶端的叶片称箨叶),脉平行,除少数种类外,脉间无横脉;花序常由小穗排成穗状、总状、指状、圆锥状等型式;花两性、单性或中性,常通小,为外稃和内稃包被着,颖和外稃基部质地坚厚部分称基盘,外稃与内稃中有2或3(很少有6或无)小薄片(即花被),称鳞被或浆片;
-
花生丛簇病毒属
病毒RNA的3`端含有类似tRNA的结构。花生丛簇病毒RNA编码3个蛋白,分别为131kDa蛋白,191kDa的P1蛋白超读产物,这两个蛋白含有含有解旋酶和聚合酶基序单元,靠3`端编码15kDa的功能未知蛋白,通过亚基因组翻译;寄主范围较宽,可侵染番杏科、苋科、藜科、葫芦科、禾本科、玄参科和茄科的一些植物。
-
小穗
小穗spikelet,spicule为禾本科、莎草科的花序基本组成部分。由一至二花或数至多花组成。内、外稃各相当于花序的苞叶和花的小苞,但完全加入花的部分,通常也伴有果实。小穗的形态是属的分类依据。唯毒麦属(Lolium)着生于与其他属呈直交的方向,各稃背腹面对花序的中轴。
-
显子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显子草:拼音名:XiǎnZǐCǎo别名:岩高粱、乌珠茅来源:禾本科显子草PhaenospermaglobosaMunroexBenth.,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补虚,健脾,活血,调经。主治经闭,病后体虚。小穗长4-4.5mm,倒生者具长约1mm之短柄;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1800m的山坡林下、山谷溪旁及路边草丛。
-
菰根
《*辞典》:菰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ūGēn别名:苽封(《淮南子》),菰蒋根(《补缺肘后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菰的根茎及根。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治消渴,汤火伤。①《养生要集》:除胸中烦,解酒,消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广济方》)③治暑热腹痛:鲜菰根二至二两。
-
菰米
《*辞典》:菰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ūMǐ别名:雁膳(《管子》),菰粱(《楚辞》),安胡(《七发》),蒋实(《楚辞》王逸注),茭米(孙炎),黑米(《杜工部集》),雕胡米(《本草图经》),雕菰(《纲目》),茭白子(《江苏植药志》)。生境分布:产江苏等地。性味:①《本草拾遗》:性冷。
-
莠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莠狗尾草:拼音名:YǒuGǒuWěiCǎo别名:狗尾草来源:禾本科莠狗尾草Setariageniculata(Lam.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主治急性结膜炎,阳黄,痈疔。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叶鞘压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纤维的老叶鞘,鞘背无尾;性凉归经: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水煎服,一日一剂。
-
燕麦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燕麦草:拼音名:Y nM iCǎo别名:野燕麦来源:禾本科燕麦属植物野燕麦AvenafatuaL.以全草入药。用于吐血,血崩,白带,便血,自汗,盗汗。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mm。2.光稃野燕麦本种形态与野燕麦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外稃光滑无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野燕麦生于荒芜田野。
-
小画眉草
《*辞典》:小画眉草: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XiǎoHu M iCǎo别名:蚊蚊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星星草(《宁夏中草药手册》)。鲜用或晒干。5毫米,上面粗糙,下面主脉及边缘具腺体;生境分布:生于荒芜田野、草地及路旁。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利尿。治角膜炎,结膜炎,尿路感染,脓疱疮。
-
草原
草原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且地面约50%以上为植物所覆盖者。大部分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狭义的草原多半是指禾本科草原和阔叶草原。草原植物的现存量虽随环境条件而变化,但其生产量估计值与森林差不多。布劳科曼(H·Brockmann-Jerosch)和鲁贝尔(E·Rubel)把草原分为干草原等草原群系的分类方法虽已比较普及。
-
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别名叫裸大麦、元麦、米大麦,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粮食。《*辞典》:青稞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īnɡKē别名青稞麦(《齐民要术》),油麦(《山西志》),莜麦(《植物名实图考》)。颖果长约8毫米,与内外稃分离。"功能主治《纲目拾遗》:"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
-
雀麦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麦:拼音名:Qu M i来源:禾本科雀麦BromusjaponicusThun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各地。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止汗;附方:治汗出不止:燕麦全草一两,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钱。
-
稀树干草原群落
多半为粘土质的冲积土壤,旱季严重干燥。椰子类多是零散地生长在干草原中。湿生稀树干草原群落,是由高约1.5—3米的禾本科植物组成,并与阔叶高茎植物、一年生藤本植物等混交。在下层,则生长着高约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长势较劣。有刺稀树干草原群落,干旱期达8—10个月,在降水量200—700毫米的不稳定地区常可见到。
-
灰飞虱
属同翅日,飞虱科。寄主较广泛,除水稻外,还有麦类以及看麦娘、游草、稗等禾本科杂草。雄虫小盾片全为黑色;卵粒成簇或成双行排列,卵帽稍露出产卵痕,像一粒粒鱼籽状。5龄若虫体灰黄至黄褐色,腹部背面有灰色云斑。灰飞虱食性较广,抗寒力强,其越冬情况与褐飞虱、白背飞虱有所不同。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和趋嫩绿习性。
-
甘蔗皮
《中医大辞典》·甘蔗皮:甘蔗皮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来源: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Roxb.的茎皮。秃疮、坐板疮,烧存性香油调敷。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疳,秃疮,坐板疮。(《简便单方》)②治鬎疬初起:紫甘蔗皮烧存性,香油调搽。(《周益生家宝方》)摘录:《*辞典》
-
粃壳草
别名:假稻、粃颖草来源:禾本科粃壳草Leersiaoryzoides(L.)Sw.var.japonicaHack,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四川、贵州和华东、华中等地区。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表。主治感冒,疟疾,目赤肿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慈竹气笋
《*辞典》:慈竹气笋: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C Zh Q Sǔn别名:阴慈竹笋子、阴笋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微甘,无毒。治消渴,小便热痛,脱肛,小儿头身热疮,刀伤。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收脱肛。
-
慈竹花
《*辞典》:慈竹花: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C Zh Hu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痨伤吐血。用法用量:鲜慈竹花半斤,鲜黄桷树寄生半斤,炖黄牛肉或杀口肉服。摘录:《*辞典》
-
慈竹茹
《*辞典》:慈竹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C Zh R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炮制:鲜用或姜汁炒用。性味:味甘,性微寒,无毒。归经:入肺、胃、肝等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除烦止呕。治胃热呕逆,上焦烦热,吐衄,崩中及胎动不安。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
慈竹笋
《*辞典》:慈竹笋: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 Zh Sǔ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功能主治:①《分类草药性》:烧灰研细,搽小儿肥疮。②《重庆草药》:调气,治脱肛,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炖团鱼吃。外用:烧存性调敷。
-
包谷火焰包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BāoGǔHuǒY nBāo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感染病菌后变成黑色的雄花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功能主治:《重庆草药》:煎水服,治暑热腹泻。摘录:《*辞典》
-
斑茅花
《*辞典》:斑茅花: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BānM oHu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呕血,衄血,创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外用:适量,捣敷。
-
慈竹根
《*辞典》:慈竹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C Zh Gē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茎。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内服:炖肉或煎汤,鲜者1~4两。摘录:《*辞典》
-
稻谷芒
《*辞典》:稻谷芒: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 oGǔM nɡ别名:稻稳(《日华子本草》),谷颖(《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果实上的细芒刺。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稻谷芒炒令黄,细研作末,酒服之。
-
淡竹笋
《*辞典》:淡竹笋: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D nZh Sǔn别名:中母笋(孟诜)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苗。性味:《纲目》:甘,寒。归经:入肺、胃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能主治:汪颖《食物本草》: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颊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
慈竹
拼音名:C Zh 别名: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来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affinis(Rendle)McClure,以竹芯、竹叶、竹根(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功能主治:竹芯、竹叶:清热除烦。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口舌生疮。主治消渴,小便热痛。竹根:通乳。主治乳汁不通。
-
鹅观草
拼音名: GuānCǎo别名:茅草箭、茅灵芝来源:禾本科鹅观草RoegneriakamojiOhwi,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除新疆、青海、西藏外,遍布全国各地。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镇痛。主治咳嗽痰中带血,风丹,劳伤疼痛。用法用量:1两,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阔叶箬竹
别名:寮竹、箬竹来源:禾本科阔叶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Keng)McClure,以叶、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华东、华中、陕西。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喉痹,失音。取叶适量,水煎服。妇女血崩。2两,炒炭存性,研粉,每服2两,黄酒、红糖冲服,饭前各服一次,夜间再服一次。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甘蔗滓
《*辞典》:甘蔗滓:出处:《纲目》拼音名:GānZheZ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杆经榨去蔗浆后的渣滓。功能主治:治秃疮,痈疽,疔肿。附方:①治小儿头疮白秃: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桕油调,频涂取瘥。(《救生苦海》)③治疔疮:甘蔗滓晒干,真香油点灯烧成灰,以津液调匀,银簪挑破,点上。
-
刚竹
拼音名:GānɡZh 别名:斑竹、桂竹、箭竹、尖竹、台竹、鬼角竹、网苦竹来源:禾本科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以根、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华东、四川。性味:淡、微苦,寒。功能主治:袪风热,通经络,止血。主治风热咳嗽,气喘,四肢顽痹,筋骨疼痛,妇女血崩。2两,吞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高粱火焰苞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GāoLiɑnɡHuǒY nBāo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幼穗感染丝黑穗菌后产生的病穗。功能主治:治吐血,便血:红痢,黑痢。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摘录:《*辞典》
-
高粱米糠
拼音名:GāoLiɑnɡMǐKā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种皮。原形态:高粱,一年生栽培作物。圆锥花序有 生、互生或对生的分枝;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mm,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两性,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生境分布:我国北方普扁栽培。功能主治:和胃消食。
-
高粱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高粱七:别名:大茅根、拟高粱来源:禾本科高粱七Sorghumpropinquum(kunth)Hitchc.,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四川。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肺热,益气血。主治痨伤咳嗽,吐血。用法用量:鲜品半斤,干品减半,炖肉服。
-
斑竹壳
《*辞典》:斑竹壳: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BānZh K 别名:斑竹衣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功能主治: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毛),2~或烧灰冲服。
-
淡竹壳
《*辞典》:淡竹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 nZh K 别名:淡竹箨(《纲目拾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之箨。功能主治:《纲目拾遗》:能去目翳,功同熊胆。附方:治翳:淡竹壳不拘多少,以布拭去毛,烧灰存牲,每药一钱,加麝香三、五厘,同擂细末,点在翳上。(《一草亭目科全书》此君丹)摘录:《*辞典》
-
拐棍竹
《全国中草药汇编》:拐棍竹:别名:竹叶、华桔草、华桔竹叶来源:禾本科拐棍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以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性味:甘、淡,寒。功能主治: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主治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少,色黄。
-
淡竹根
《*辞典》:淡竹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 nZh Gēn别名:恒生骨(《石药尔雅》)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煮取汁,除烦热。②《日华子本草》: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③《纲目》:同竹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④《重庆草药》:下乳。外用:煎水洗。
-
川谷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川谷根:别名:尿珠子根、五谷子根、数珠子根、打碗子根、野薏米根来源:禾本科薏苡属植物川谷CoixlachrymajobiL.,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收根部,晒干。性味: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水肿,脚气,蛔虫病,白带过多。
-
黄背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背草:别名:进肌草、黄背茅、草糖来源:禾本科黄背草ThemedatriandraForsk.var.japonica(Willd.)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华南、西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除湿。主治经闭,风湿疼痛。
-
黑穗画眉草
拼音名:HēiSu Hu M iCǎo别名:露水草、万人羞来源:禾本科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nigraNees,以全草或根入药。生境分布: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止咳,镇痛。百日咳:露水草5钱,大蒜3瓣,桔梗2钱,水煎服。急性腹痛。露水草根3钱,生嚼吃或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粱米
《*辞典》:黄粱米:出处:《别录》拼音名:Hu nɡLi nɡMǐ别名:竹根米(《千金 食治》),竹根黄(《唐本草》)。植物形态详粟米条。性味:①《别录》:甘,平,无毒。功能主治:和中,益气,利尿。治呕吐泄泻。②《日华子本草》:去客风,治顽痹。③《纲目》: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
-
黄茅
拼音名:Hu nɡM o别名:地筋、毛针子草、风气草、毛锥子来源:禾本科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v.,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浙江、华南、西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咳。风寒咳嗽:根1两,水煎服。风湿关节疼痛:配方用,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假稻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iǎD o别名:水游草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假稻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秆下部伏卧而上部斜升直立,节处生多数分枝的须根,并密生倒毛。外稃具5脉,脊具刺毛,内稃具3脉,中脉亦具刺毛;雄蕊6,花药长约3毫米。生境分布:生长于水边。性味:辛,温。治风湿麻痹,下肢浮肿。
-
菅
拼音名:Jiān别名:蚂蚱草、接骨草、大响铃草来源:禾本科菅Thcmedagiganteavar.villosa(Poir.)Keng[T.villosa(Poir.)A.Camus],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华中、华南、西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散寒解表,接骨,利水。主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骨折,水肿。用法用量: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金色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色狗尾草:别名:金狗尾、狗尾草、狗尾巴来源:禾本科金色狗尾草Setariaglauca(L.)Beauv.,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止泻。主治目赤肿痛,眼脸炎,赤白痢疾。
-
看麦娘
《全国中草药汇编》:看麦娘:别名:牛头猛、山高粱、道旁谷来源:禾本科看麦娘属植物看麦娘AlopecurusaequalisSobol.,以全草入药。待茎、叶繁茂时采集,切段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利湿消肿,解毒。用于水肿,水痘;外用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外用适量,煎水洗脚。
-
苦芦骨
拼音名:KǔL Gǔ别名:五节芒、巴茅果、马儿杆、牛草果来源:禾本科苦芦骨Miscanthusfloridulus(Labill.)Warb.,以虫瘿入药。生境分布:江苏、安徽、贵州、华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发表,理气,调经。主治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月经不调,胃寒作痛,筋骨扭伤,淋病。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苦竹根
《*辞典》:苦竹根: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KǔZh Gē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功能主治:《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细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摘录:《*辞典》
-
苦竹沥
功能主治:清火消痰,明目利窍。①《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③《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附方:①治目赤眦痛如刺,不得开,肝实热所致,或生障翳: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绵裹入竹沥内,浸一宿,以点目中,数度令热泪出。(《悔师集验方》)②卒齿痛:苦竹烧一头,一头得汁,多揩齿上。
-
苦竹茹
《*辞典》:苦竹茹: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KǔZh R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主下热壅。②《纲目》:止尿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