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科
中文名杨柳科拼音名yangliuke拉丁名Salicaceae描述杨柳科是双子叶植物,隶属杨柳目(Salicales)。单叶,互生,稀对生。花粉二细胞型,柳属(Salix)一些种为三细胞型。胚乳核型。杨属与柳属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为各地营造速生用材林、防护林、行道树和绿化的重要树种,木材轻软,纤维长,供建筑、板料、火柴杆和造纸。
-
响叶杨
《全国中草药汇编》:响叶杨:拼音名:XiǎnɡY Y nɡ别名:响朴叶、白杨树、山白杨来源:杨柳科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Maxim.,以根、叶、茎入药。蒴果卵状长椭圆形,长4-6mm,先端锐尖,无毛,有短柄,2瓣裂。脾经功能主治:祛风止痛;四肢不遂;治损伤瘀血肿痛,根皮加苦参、蛇葡萄根等量,和酒糟捣烂包敷伤处。
-
沙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柳:拼音名:ShāLiǔ别名:筐柳、降马[藏名]来源:杨柳科沙柳SalixcheilophilaSchneid.,以鲜茎、叶、树皮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芽具长柔毛。苞片基部具柔毛;雌花序长1.3-2cm,密花,花序轴具柔毛;性味:辛;散瘀消肿。
-
小青杨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青杨:拼音名:XiǎoQīnɡY nɡ别名:东北杨来源:杨柳科小青杨Populuspseudo-simoniiKitag.,以树皮入药。雄花序长5-8cm;抑菌实表明:小青杨树皮中分离出的成分,2,6-二甲氧基对苯醌、邻苯二酚、香草酸、阿魏酸、水杨甙、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壬二酸、咖啡酸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
小叶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拼音名:XiǎoY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hypoleucaSee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雌花序长2.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性味:辛;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风湿骨痛;
-
白杨树皮
《中医大辞典》·白杨树皮:白杨树皮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功能主治:清热,祛风,行瘀,消痰,杀虫。1.治肺热咳嗽,风痹,脚气,高血压病,妊娠下痢,仆损瘀血,痰癖,蛔虫腹痛。单叶互生;雌花序长7~"②《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
-
垂柳
拼音名:Chu Liǔ别名:柳树、清明柳、吊杨柳、线柳、倒垂柳、青龙须[根名]来源: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SalixbabylonicaL.,以枝、叶、树皮、根皮、须根等入药。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外用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皮肤搔痒,灭蛆,杀孑孓。须根:风湿拘挛、筋骨疼痛,湿热带下及牙龈肿痛。
-
旱柳
拼音名:H nLiǔ别名:杨柳、山杨柳来源:杨柳科旱柳SalixmatsudanaKoidz.,以根、根须、皮、枝、种子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四川。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不利,关节炎,黄水疮,疮毒,牙痛。5钱,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旱柳叶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H nLiǔY 别名:河柳、言叶柳、小叶柳(《中国经济植物志》)。叶披针形,长5~25毫米,花序轴有柔毛,雌花有2个腺体。性味:味微苦。功能主治:散风,祛湿,清湿热。③治关节炎肿痛:鲜旱柳枝叶,煎汤外洗或旱柳枝五钱,寄生、桑枝、五加皮各三钱,透骨草二至三钱。
-
胡桐泪
归经:入胃经。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圣惠方》)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
胡杨
拼音名:H Y nɡ别名:胡桐、胡桐泪[树脂]、异叶杨、托奥罗依[蒙名]来源:杨柳科杨属植物胡杨PopulusdiversifoliaSchrenk.以树脂、叶、根、花等入药。功能主治:树脂:清热解毒,制酸止痛。用于咽喉肿痛,牙痛,淋巴结结核,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痛,胃酸过多;根:驱虫。用于高血压病。花序:止血。3钱,水煎服;
-
箭杆杨
拼音名:JiànGǎnYánɡ别名:钻天杨、白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箭杆杨的树皮或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华北、西北各地广为种植。性状:性状鉴别叶皱缩,展平后阔卵形,长4-8cm,宽3-7cm,边缘具细锯齿,并有半透明的狭边;石细胞、晶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列呈环带。性味:苦;凉血解毒。
-
柳白皮
《*辞典》: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LiǔB iP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9.12%鞣质。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古今录验方》)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
-
柳根
《*辞典》:柳根:出处:《分类本草》拼音名:LiǔGēn别名:杨柳须(《天宝本草》),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红龙须(《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分水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青龙须(《四川中药志》)。性味:苦,寒。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附方:①治黄水湿疮:水柳须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
-
柳花
《*辞典》:柳花:出处:《本经》拼音名:LiǔHuā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散瘀。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外用:研末或烧存性撒。(《赤水玄珠》)②治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
-
柳絮
《*辞典》:柳絮:出处:《本经》拼音名:LiǔX 别名:柳实(《本经》),柳子(《别录》)。性味:《本草别说》:性凉。功能主治:止血,祛湿,溃痈。治吐血,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痈疽脓成胀痛不溃,创伤出血。③陶弘景:贴灸疮。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搽。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圣济总录》柳絮散)摘录:《*辞典》
-
柳叶
《*辞典》:柳叶:出处:《本经》拼音名:LiǔY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治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②陶弘景:疗漆疮。③《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⑧治疗高血压病鲜柳叶0.5斤,加水煎成100毫升,2次分服。
-
柳枝
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
-
马柳根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MǎLiǔGēn别名:小红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乌兰-布勒嘎苏(蒙名)。来源:为杨柳科植物乌柳的根和须根。花序轴有疏柔毛;苞片椭圆形或披针形,两面无毛;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区的河岸、固定沙丘及轻盐渍化沙地。附方:治急性腰扭伤:乌柳鲜根一把,地骨皮适量。
-
山白蜡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白蜡条:别名:山杨柳、白蜡条来源:杨柳科山白蜡条Salixinamoena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涩,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调经。主治月经不调,风湿痛。3钱,水煎,红糖为引。或泡酒服。注意:忌豆类、鱼。
-
山白龙
拼音名:ShānBáiLónɡ别名:白杨树、响叶杨、圆叶杨、野白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滇南山杨的树皮和根皮。原形态:乔木,高达20m。蒴果长卵形,先端尖,2瓣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性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主外感风热表证;摘录:《中华本草》
-
山黑柳
拼音名:ShānHēiLiǔ别名:山杨柳、四齿柳来源:杨柳科山黑柳SalixtetradeniaHand.-Mazz.,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痈疮肿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杨柳
别名:滇杠柳、铁散沙、山杨柳、柳叶夹、黑龙骨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forrestiiSchltr.的根或全株。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消炎解毒。1.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闭经,月经不调,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单叶互生;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尤以阳坡为多。
-
山杨树皮
拼音名:ShānY nɡSh P 别名:响杨、白杨来源:杨柳科山杨树皮PopulusdavidianaDode,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吉林、宁夏、陕西、四川。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清热止咳,驱虫。主治高血压,肺热咳嗽,蛔虫病,小便淋漓。外用治秃疮疥癣。外用适量,研末,香油调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乌柳
拼音名:WūLiǔ别名:乌柳根、小红柳来源:杨柳科乌柳SalixmicrostachyaTurcz.,以侧根及须根入药。生境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顺气。风火牙痛:根适量煮水,凉后漱口。急性腰扭伤:根1把,地骨皮适量,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银叶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银叶柳:来源:杨柳科银叶柳SalixchieniiCheng,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湖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症。用法用量:3~外用适量,水煎外洗。
-
钻天柳属
中文名钻天柳属拼音名zuantianliushu拉丁名Chosenia中国植物志20(2):79描述ChoseniaNakai钻天柳属,杨柳科,只有钻天柳C.macrolepisKom.1种,产朝鲜至我国东北和蒙古。本属由柳属Salix内分出,其不同之点为雄花序下垂,雄蕊着生于苞片上,花无腺体,花柱2,明显,顶端2裂。属下物种钻天柳
-
杨属
中文名杨属拼音名yangshu拉丁名Populus中国植物志20(2):2描述PopulusL.杨属,杨柳科,约4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25种,大部产西南、西北和北部,东部有栽培。本属为一生长迅速的植物,喜生于路旁的冲积土上,适为行道树,防风树,多用无性繁殖;有些种类的树皮含单宁,可为鞣料。叶互生,常宽阔;蒴果2-4裂;
-
白杨树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拼音名:B iY nɡSh 别名:响叶杨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团叶杨的皮及叶。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单叶互生;5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有两枚显着的腺体,边缘具微波状齿。蒴果椭圆形,无毛。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坡疏林中。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利水,杀虫。治肾炎,感冒,蛔虫症,牙痛。
-
柳属
中文名柳属拼音名liushu拉丁名Salix中国植物志20(2):81描述SalixL.柳属,杨柳科,约500种,主产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我国约200种,各省均产之。皮部含单宁酸和柳酸,供工业用或药用。叶互生,单叶,通常长而尖,很少卵形;雄蕊1-2或更多,花丝基部有腺体1-2枚;
-
白杨树根皮
《*辞典》:白杨树根皮: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B iY nɡSh GēnP 别名:白杨皮(《分类草药性》)。春季采挖。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治肺热咳嗽,淋浊,蛔虫腹痛,白带,妊娠下痢。①《草木便方》:化痰止咳,治喘满,祛风散郁,除肺热,清利肠胃。附方:①治肺热咳嗽:白杨皮,地麦冬、肺经草、白茅根、枇杷叶。
-
白杨叶
《*辞典》:白杨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 iY nɡY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叶。功能主治:《纲目》: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附方:治臆疮腿:白杨新叶,用手指打数十下,使叶熟软,以背面贴患处,每个疮面贴一叶。(《河北中医药集锦》)摘录:《*辞典》
-
白杨枝
《*辞典》:白杨枝:出处:《纲目》拼音名:B iY nɡZhī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功能主治:《纲目》:消腹痛,治吻疮。附方:①治腹胀满坚如石,积年不损者:白杨东南枝,去苍皮,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酒五升,淋讫,则以绢袋盛滓,还纳酒囊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孟诜《必效方》)②治燕吻疮;
-
白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柳:别名:苏盖提[维名]来源:杨柳科白柳SalixalbaL.,以叶、芽、根入药。生境分布:新疆、甘肃、青海。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湿热,祛风湿。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盆腔炎,肾炎,疮疖。用白柳叶浸膏(每100公斤柳叶,可提7.5~治风湿性关节炎初起:白柳芽5钱,水煎服。
-
水杨木白皮
《*辞典》:水杨木白皮:出处:《纲目》拼音名:ShuǐY nɡM B iP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10%有局部麻醉作用。功能主治:《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
-
杨枸花
拼音名:Y nɡJǔHuā别名:毛白杨来源:杨柳科杨枸花PopulustomentosaCarr.,以根、皮、花入药。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浊白带,急性肝炎,支气管炎,肺炎。备注:在骨科治疗中,用毛白杨树叶煮水洗、敷(制成药膏),配合正骨治疗,对控制陈旧性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疗效较好。
-
银白杨叶
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近等,长3-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波状浅齿,萌枝叶大,三角状卵圆形,下面被柔毛,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雌花序长4-7cm;栅栏组织细胞2列,海绵组织细胞长方形,主脉维管束外韧型,略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断续环列,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
-
钻天杨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天杨:别名:笔杨、箭杆杨、白杨树来源:杨柳科钻天杨PopulusnigraL.var.italicaKoehne,以树叶入药。生境分布:各地栽培。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疼痛,脚气肿:树皮泡酒服。高血压:树皮1两,水煎服。疥癣秃疮:树皮烧炭,香油调搽,一日数次,或树皮、花熬膏用。
-
苔原
苔原又叫做冻原,为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它们多数紧贴地面生长,避免风寒。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
小红柳根
拼音名:XiǎoHónɡLiǔGēn别名:乌柳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红柳的根和须状根。原形态:灌木,高1-2m。雄蕊2,花丝和花药合生,苞片先端褐色,边缘被疏长毛,腺体1,腹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漠地区的河边或沙丘间低地。性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泻火;主风火牙痛;腰痛摘录:《中华本草》
-
小叶杨
韧皮部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死成不连续的环状;2.抗炎镇痛作用,抗炎实验表明:杨芽脂湿悬液灌胃给药,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熟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显着抑制大鼠实验性腹膜炎的炎症渗出,亦可使大鼠琼脂性破肤炎症和足趾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且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长也有抑制作用。清热利湿。小便淋沥;
-
杨树花
长枝叶阔卵形或三角形状卵形,长10-15cm,宽8-1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具波状牙齿;(检查黄酮)化学成份:叶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 -D-葡萄糖甙(quercetin-3- -D-glucoside),杨梅树皮素3- -D-半乳糖甙(myricetin-3- -D-galacloside),木犀草素-7- -D-葡萄糖甙(luteolin-7- -D-glucoside)。
-
圆叶白杨树
拼音名:Yu nY B iY nɡSh 别名:响叶杨来源:杨柳科圆叶白杨树PopulusbonatiiLevl.,以皮、叶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利水,杀虫。主治肾炎,感冒,蛔虫病。治牙痛:鲜树皮1块,放在牙痛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皂柳
拼音名:Z oLiǔ别名:毛狗条、山杨柳来源:杨柳科皂柳SalixwallichianaAnders.,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辛、酸、涩,凉。功能主治:驱风解热,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痛。并可治头风疼痛。用法用量:1两,水煎服,亦可熏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皂柳根
《*辞典》:皂柳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Z oLiǔGēn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皂柳的根。原形态:皂柳,又名:毛狗条、山杨柳。叶互生,倒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仅有1腺体;蒴果长约9毫米,有疏柔毛。生境分布:多生于山野荒坡。性味:性微寒,味辛酸涩。②治头风痛:皂柳根五钱,石菖蒲、橙子皮各三钱。
-
白背杨
出处:《广西植物名录》拼音名:B iB iY nɡ来源:为杨柳科植物银白杨的叶。单叶互生,长短枝叶形有显着区别:长枝的叶宽卵形或三角卵形,长5~雄花序长3~功能主治:祛痰、消炎、平喘、止咳。剂型及用法:㈠1:2糖浆剂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钱,冲泡后分3次服)。
-
白杨皮
概述:白杨皮为中药名,出自《梅师集验方》,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白杨树皮的别名。来源及产地:杨柳科植物山杨PopulusdavidianaDode的树皮。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祛风,行瘀,消痰,杀虫。1.治肺热咳嗽,风痹,脚气,高血压病,妊娠下痢,仆损瘀血,痰癖,蛔虫腹痛。
-
水杨根
《*辞典》:水杨根:出处:《纲目》拼音名:ShuǐY nɡGēn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根。葇荑花序常弯曲,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蕊2,花丝全部连合,花药淡红色,腺体1,生于腹面;本植物的树皮(水杨木白皮)、枝叶(水杨枝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及黄河流域。功能主治:《纲目》:治乳痈诸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