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树
拼音名:P Sh 别名:小叶牛筋树来源:榆科朴树CeltissinensisPers.,以根皮、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华南、华东各省。功能主治:主治腰痛。外用治漆疮。用法用量:鲜根皮(或树皮)4~5两,鲜苦参2~3两,水煎冲黄酒服,早晚各1次。外用叶捣汁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朴属
中文名朴属拼音名pushu拉丁名Celtis中国植物志22:400属下物种大叶朴、菲律宾朴树、菲律宾朴树(原变种)、黑弹树、假玉桂、朴树、珊瑚朴、四蕊朴、天目朴树、铁灵花、西川朴、小果朴、异叶紫弹树、紫弹树、紫弹树(原变种)
-
朴树皮
《*辞典》:朴树皮: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拼音名:P Sh P 来源:为榆科植物朴树的树皮。雌花雌蕊1,花柱2裂向外反曲,子房卵形。化学成份:树皮具有生物碱及皂甙反应。功能主治:①《中国药植图鉴》:调经,治荨麻疹。②《江苏药材志》:治肺痈。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
棒棒木
气微香,味微苦。2.祛痰、平喘作用:棒棒木水煎剂以及醚、氯仿和乙醇的提取物腹腔注射均有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4.棒捧木茎皮注射液在瓦勃氏呼吸器试验中,能抑制大鼠气管-肺组织呼吸,使耗氧量降低29.1%。树皮和心材的水浸膏或乙醚提取液60g/kg给小鼠灌胃,对因浓氨水引起的咳嗽有一定止咳作用;
-
叶基
叶基(leafbase)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1)楔形(cuneate):叶片自中部以下嚮基部两边逐渐变狭,形如楔子,如含笑花的叶。(3)心形(cordate):叶基两侧各有一圆裂片,呈心形,如同麻、紫荆的叶。(7)抱茎(amplexicaul):叶基部抱茎,如青菜的茎生叶。(8)偏斜(oblique):叶基两侧不对称,如秋海棠、地锦、朴树的叶。
-
糙叶树皮
拼音名:CāoYèShù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糙叶树的根皮、树皮。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5-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缘基部以上有单锯齿,两面均有糙伏毛,基部叶脉3条,侧脉先端直达锯齿缘。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河边,常与朴树、栎树等混生。性状:性状鉴别树皮呈槽状。
-
朴树叶
《*辞典》:朴树叶: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拼音名:P Sh Y 来源:为榆科植物朴树的叶片。功能主治:叶汁,治漆疮。摘录:《*辞典》
-
紫弹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弹树:拼音名:ZǐD nSh 别名:朴树、中筋树、沙楠子树、香丁来源:榆科紫弹树CeltisbiondiiPamp.,以叶、根皮、茎、枝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利小便。主治小儿脑积水及小儿头颅软骨,腰骨酸痛,乳腺炎。外用治疮毒,溃烂。
-
朴树根皮
拼音名:PòShùGēn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朴树的根皮。叶互生,叶柄长3-10mm;核果单生或2个并生,近球形,熟时红褐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沟、丘陵等处。性味:苦;性平功能主治:祛风透疹;消食止泻。主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朴树果
拼音名:PòShù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朴树的成熟果实。叶互生,叶柄长3-10mm;核果单生或2个并生,近球形,熟时红褐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沟、丘陵等处。性味:苦;性平功能主治:清热利咽。主感冒咳嗽音哑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注意:《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
北京人
北京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更新世后期的古人类化石。1937年共发掘出较完整的头盖骨5个,头骨碎片9块,面骨碎片6块,下颌骨11个,牙齿147颗,股骨干7段,肱骨干2段,左锁骨的内侧半段,以及右月骨1块,并伴有大量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改名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s)。四肢骨接近现代人,已善于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