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白环蛇
形态:细白环蛇为中等大小的“无毒牙”类毒蛇。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白环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中毒途径:咬伤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尖喙蛇
中文名:尖喙蛇拉丁名:RhynchophisboulengeriMocquard,1897俗名:锥吻蛇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尖喙蛇属采集描述:赵尔宓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有鳞目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38-139李金荣等,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OF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顶鳞2枚,细长;
-
虎斑颈槽蛇
麦桂波等报道1例被该蛇咬伤患者,被咬伤2天后出现困倦、乏力,全程肉眼血尿,被咬伤肢体远端及腰部皮下出血,双侧肾区轻叩痛,凝血酶原时间5min,活性凝血激酶时问5min,纤维蛋白原0.6g/L,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注射针口出血不止,采血标本在常温下3h仍不凝固,提示该蛇毒为类凝血酶毒素所致的临床表现。
-
颈棱蛇
与蝮蛇腹面色纹相似,加以头形,体能膨扁等特征,因此有伪蝮蛇之称。顶鳞略小,鳞沟略长于额鳞;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性毒素毒性:颈棱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
-
黄链蛇
鉴别特征:黄链蛇体中段背鳞17行,中央5~9行起棱;有50—96+13—28个约占半片鳞长的黄色窄横斑。夜间或傍晚活动。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链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
-
颈槽蛇
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颈槽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2010.红脖颈槽蛇咬伤1例护理[J].再予点状加压止血、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同型血浆等促凝对症支持治疗。
-
双全白环蛇
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白环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1997年王亦民对水赤链游蛇、颈棱蛇、双全自环蛇等蛇毒器的解剖发现其毒腺与赤链蛇、虎斑颈槽蛇接近。
-
红脖颈槽蛇
中文名:红脖颈槽蛇拉丁名:Rhabdophissubminiatus(Schlegel,1837)俗名:红脖游蛇、扁脖子(云南)、野鸡项(贵州)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颈槽蛇属采集描述: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有鳞目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温汉春等报道,2001~
-
赤链蛇
体黑褐色,有51—87+12—30个红色窄横斑;P.138-139吴卯斌.赤链游蛇毒器的发现及离体毒腺的产毒最[J].蛇志,1996,8(1):15-17.李金荣、蓝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OF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上唇鳞8片。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