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地蕨科
中文名阴地蕨科拼音名yindijueke拉丁名Botrychiaceae中国植物志02:11所有属Botrychium.....阴地蕨属Botrypus.......蕨萁属
-
阴地蕨
《中医大辞典》·阴地蕨:阴地蕨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2厘米,3回羽状分裂,最下羽片最大,有长柄,呈长三角形,其上各羽片渐次无柄,呈披针形,裂片长卵形至卵形,宽0.3~治头晕头痛,咳血,惊痫,火眼、目翳,疮疡肿毒。外包疮毒。(如无白萝卜,可单用冰糖煎水服)②治虚咳:一朵云二至五钱。水煎,早晚分服。
-
一朵云
出《天宝本草》。又名一朵云、小春花、蛇不见、独脚蒿、破天云。入肺,肝经。1.治头晕头痛,小儿高热惊风,惊痫,癫狂,瘰疬,火眼,目翳,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热咯血,哮喘。2.治痈疮肿毒,蛇咬伤。全草含阴地蕨素,槲皮素-3-O-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鲜草煎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
蕨萁
拼音名:Ju Q 别名:春不见、一朵云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蕨萁Botrychiumvirginianum(L.)Sw.,以全草入药。春冬采挖,鲜用或晒干。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肺脓疡,眼结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蛇咬伤,颈淋巴结结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药用小阴地蕨
拼音名:YàoYònɡXiǎoYīnDìJué别名:蕨萁细辛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药用阴地蕨的全草。总柄长2-3cm,基部有鞘状苞片,芽不外露。羽片4-6对,互生,第1对羽片最大,卵形或三角形,长5-8cm,宽5-6cm,二回羽状;孢子囊圆形,黄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100m的竹林或灌丛阴湿处。性味:微苦;
-
云南小阴地蕨
拼音名:YúnNánXiǎoYīnDìJué别名:蕨叶一枝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云南假阴地蕨的全草。孢子叶全长8-10cm,自基部1对羽片的腋间或稍高处生出,细瘦,孢子囊穗为圆锥状,长4-5cm,宽3-4cm,二至三回羽状,被绒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杂木林下。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扇叶阴地蕨
拼音名:ShànYèYīnDìJué别名:高山独角蒿、蕨藄、独脚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扇羽小阴地蕨的全草。营养叶阔披针形,肉质,从总柄中部或中部以上生出,长3-8cm,宽1-1.5cm,有短柄;孢子叶生于营养叶片基部,柄长2.5-4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草甸或灌木林下。性味:苦;肺热咳喘;
-
西南小阴地蕨
拼音名:XīNánXiǎoYīnDìJué别名:西南阴地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薄叶阴地蕨的全草或根茎。二回羽片4-5对,狭卵形至宽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最大,长约8cm,宽约3cm,羽状分裂;孢子叶自总叶柄上长出,高出营养叶,叶柄长14-16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200m的溪边林中。性味:甘;解毒消肿。
-
抓地虎
《全国中草药汇编》:抓地虎:别名:劲直阴地蕨来源:蕨类阴地蕨科植物抓地虎BotrychiumstrictumUnd.,以全草入药。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毒蛇咬伤。3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调麦面敷患处。
-
小春花
概述:小春花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本草图经》记载的阴地蕨之别名。别名:一朵云、小春花、蛇不见、独脚蒿、破天云来源及产地:阴地蕨科植物阴地蕨Botrychiumternatum(Thunb.)Sweet的带根全草。入肺,肝经。1.治头晕头痛,小儿高热惊风,惊痫,癫狂,瘰疬,火眼,目翳,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热咯血,哮喘。
-
春不见
《*辞典》:春不见: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ChūnB Ji n别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叶有营养叶与孢子叶之分,同生于总叶柄上。16厘米,2次羽状着生。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功能主治:①《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平肝散结。治肺痈,结膜炎,劳伤,蛇咬伤,瘰疬。
-
独蕨箕
《*辞典》:独蕨箕: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D Ju Jī别名:蕨箕参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6厘米。8厘米,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粗大重锯齿。孢子叶自不育叶的下部或近基部生出,比不育叶短,2~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杂木林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滋补,平肝散结。
-
独蕨萁
拼音名:D Ju Q 别名:绒毛阴地蕨、蕨萁参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独蕨萁BotrychiumlanuginosumWall.,以全草入药。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肝散结。用于疮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3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华东阴地蕨
拼音名:HuáDōnɡYīnDìJué英文名:EasternChinaGrapefern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华东阴地蕨的全草或根茎。羽片约6对,最下1对羽片最大,有柄;孢子叶自总柄抽出,其柄常高出营养叶。性味:甘;肺经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散结、消肿止痛、润肺祛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