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菍
化学成分:叶含鞣质7.4%。《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拼音名:DìRěn别名: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来源: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以全草或根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
地菍根
主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肠炎,痢疾,黄疸,尿路感染,风湿痹痛,瘰疬,虚火牙痛。腰腿痛,风湿骨痛;(《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⑤治肾盂肾炎:地茄根二两,淡竹叶块根五钱,车前草三钱。⑧治小儿脱肛、疳积:地菍干根五至八钱,鸡蛋一个。(《湖南药物志》)⑾解木薯中毒,亦治毒蛇咬伤:地稔根杵烂,冲开水服。
-
地茄
概述:地茄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地菍之别名。别名:地茄、地稔、地石榴。2.治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脓疡,尿路感染。3.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地稔
概述:地稔为中药名,出自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地菍的别名。别名:地茄、地稔、地石榴。3.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地石榴
桑科植物地瓜的茎叶·《中医大辞典》·地石榴:地石榴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的地瓜藤之别名。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石榴:地石榴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菍地之别名。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
-
野牡丹属
中文名野牡丹属拼音名yemudanshu拉丁名Melastoma中国植物志53(1):152描述MelastomaL.野牡丹属,野牡丹科,约7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大洋洲.子房半下位,5(6)室;属下物种大野牡丹、地念、地菍、多花野牡丹、宽萼毛菍、毛菍、毛菍(原变种)、细叶野牡丹、野牡丹、展毛野牡丹、枝毛野牡丹、紫毛野牡丹
-
地稔根
概述:地稔根为中药名,出自《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即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地菍根的别名。别名:地茄根、地稔根。性味:甘、微酸,平。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利湿通络。主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肠炎,痢疾,黄疸,尿路感染,风湿痹痛,瘰疬,虚火牙痛。药理作用:本品预试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
-
地茄根
概述:地茄根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地菍根之别名。别名:地茄根、地稔根。性味:甘、微酸,平。功能主治:功在活血止血,利湿通络。主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肠炎,痢疾,黄疸,尿路感染,风湿痹痛,瘰疬,虚火牙痛。化学成分:本品预试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
-
碎骨子
《*辞典》:碎骨子:出处:《纲目》拼音名:Su GǔZi别名:竹叶麦冬(《江西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根茎及块根。夏、秋采收,晒干。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折断面淡黄白色。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滑胎。附方:①治肾炎:淡竹叶根、地菍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
地菍果
拼音名:DìRěn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果实。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性味:味甘;性温归经:归肾;止血安胎。主肾虚精专;腰膝酸软;血虚萎黄;胎动不安;
-
紫地凝血散
紫地凝血散说明书:药品名称:紫地凝血散药品汉语拼音:ZidiNingxueSan剂型:每瓶4g。紫地凝血散的主要成份:大叶紫珠、地菍。紫地凝血散的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用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引起的吐血、便血,属胃中积热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