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鱼
受精卵的卵膜吸水膨胀,顺水漂流。切鱼方法1、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2、嘴形不同:青鱼嘴呈尖形,草鱼嘴部呈圆形。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
-
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鱼病,菌体细长,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粘细菌以后,引起的组织病变不是发炎和充血,而是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慢性型以增生为主,急性型由于病程短,炎性水肿迅速转入坏死,增生不严重或几乎不出现。
-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病原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寄生在鱼体的为雌鳋,生殖季节其排卵孔上有一对卵囊。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病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1/5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
-
鲩鱼
《*辞典》:鲩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Y 别名:鯶鱼(《尔雅》郭璞注),鰀鱼(《纲目》),混子(《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生境分布:我国南北各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均有分布。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②《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
-
中华鳋病
大中华鳋的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中华鳋病病症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除了它的大钩钩破鳃组织,夺取鱼的营养以外,它还可能分泌一种酶的物质,刺激鳃组织,使组织增生,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使鱼死亡。30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
鲩鱼胆
《*辞典》:鲩鱼胆: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Y Dǎn来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胆。冬季收集,阴干。性味:①《本草拾遗》:苦。②《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主喉闭,取胆和暖水搅服之。②《纲目》:一切骨鲠、竹本刺在喉中,以酒化二枚,温呷取吐。
-
指环虫病
指环虫病病原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虫体后端有固着盘,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池水用合剂0.1~
-
鱼胆饮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鱼胆饮组成:鳜鱼胆不拘多少(取冬天者,悬挂阴干)。主治:诸骨、竹、木哽喉;用法用量:每用1个,大者半个亦可,清水煎,温温服下。少时呕吐,骨即随出;如尚未吐,再服温酒,以吐为度(酒随量饮);若再未出,再饮鱼胆,服之无不出者。附注:草鱼、鲫鱼胆亦可代用。
-
打粉病
打粉病病原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打粉病病症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
-
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感染的水生动物包罗鱼类和蛤类。在鱼培养细胞中,病毒能引起多核体产生。病毒粒子直径约75nm,其中核心直径50nm。病毒基因组由11个节段组成,其中3个为大节段,3个中节段,5个小节段。病毒结构蛋白有7个,其中VP1为130kDa,位于内核心;
-
新鳋病
生殖节膨大如坛状,宽大于长。新鳋病病症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在体表及各鳍条上,特别在背鳍、鼻孔附近及尾鳍上,可看到许多小白点。寄生在青、草、鲤、鲫、鳙、鳜、鲶、金鱼等的鳍、鳃耙、鳃丝和鼻腔等处。新鳋病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水温10~(2)对青、草鱼鱼种的新鳋病的防治,同中华鳋病。
-
虱目鱼
虱目鱼属广盐性的热带鱼类,在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虱目鱼”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最初看到的虱目鱼苗形状大小似虱子有关。虱目鱼体呈梭形,体背绿色,腹部白色,体被细圆鳞。尾鳍甚大、深叉,体型潇洒美观。台湾虱目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吃法多样,颇受消费者喜爱。虱目鱼的别名海草鱼、国圣鱼、塞目鱼
-
水泡性病毒属
基因组大小11.2kb,其中在L基因前有50nt前导序列,在L基因后有60nt的非翻译区和2个核苷酸的基因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