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力学
研究宏观物体系统处于平衡态的行为和稳定性,而不涉及系统的原子和分子的结构。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宏观机械运动的能量与内能可以互相转化。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
-
熵病
熵病是人体系统因熵的积滞而呈现的疾病。非平衡态热力学认为,人体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也有熵的交换,其熵的变化遵循耗散结构的熵变公式:ds=diS+deS。(2)广义熵病,即机体有序度下降而呈的疾病。
-
熵
就是说,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要使它的熵增加,这一规律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描述。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这叫做熵增加原理。已有的研究证明,“熵病”和中医学的“证”在内涵上十分一致,由此可以推进对“证”本质研究的深化发展。
-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的变化,总是通过外界对系统做功,或向系统传递热量,或两者兼施并用来完成的。“传递热量”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与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也改变系统的内能。在封闭系统中发生任何不可逆过程都导致熵的增加,这称之为熵增加原理。
-
热力学第一定律
体系与环境之间可以有能量交换也可以没有能量交换,但是,大量的事实说明宇宙间的总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既不创生也不能消灭,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具体体现。功和热是非状态函数。交换的功和热的大小不仅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还与体系从始态变化到终态的历程有关。
-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一种学说。这就阐明了开放系统通过耗散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和规律。8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引入注目,关于正邪斗争与内外涨落、气化与气化结构,阴平阳秘与有序稳定、熵变与熵病等方面的研究尤显活跃。
-
恒压热效应
恒压热效应是对于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的化学反应:ΔU=Qp-W体=Qp-pΔV式中Qp为恒压热效应。焓(H)与热力学能(U)一样都是状态函数。同时,两者皆具有加和性,即热力学能和焓均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对于恒温恒压的化学反应,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ΔH-pΔV或ΔU=ΔH-ΔngRT
-
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指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开放系统在不违背熵增加原理的条件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律,为从热力学角度研究生命的有序稳定和熵病开辟了道路。
-
肖小河
肖小河,男,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基本阐明大黄毒副作用(肝毒性、肾毒性)的客观真实性以及炮制减毒和辨证用药减毒的科学性,制定了大黄合理制用的技术规范和参考标准,建立基于病理模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参编《分子生药学》、《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等专著3部。
-
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性质之一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也随之变化。变化前的状态称为始态或初态,变化后的状态称为终态。由始态至终态的变化过程称为热力学过程。在过程中系统所经历的路径称为途径。
-
热力学平衡态
在外界环境条件不改变时,若热力学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改变,系统中也不存在宏观的流动过程,则系统的此种状态称为平衡态。这种平衡态是宏观平衡态,也称为热力学平衡态。在这种状态,构成系统的大量分子仍在不停地做各种运动(物理的和化学的),不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净的优势运动。
-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指开放系统在远离热力学平衡的条件下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形成的有序稳定结构。是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概念。这种结构是系统自组织的表现或产物,它在宏观上是稳定的,但不同于平衡结构的稳定,平衡结构的稳定是无序的,而耗散结构的稳定是有序的,是在一定有序度上的稳定。
-
自由能
自由能(freeenergy)是热力学上的一个重要状态函数,是表征物质系统在等温过程中最多可能做若干功的物理量。中医学的气化学说和阴藏精、阳化气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合成和释放自由能的生命过程。(4)在共轭反应中,要注意各种成分反应的变化量之和;(5)把△G0改为用平衡常数(Keq)表示,往往是很有用的。
-
平衡态
在外界环境条件不改变时,若热力学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改变,系统中也不存在宏观的流动过程,则系统的此种状态称为平衡态。这种平衡态是宏观平衡态,也称为热力学平衡态。在这种状态,构成系统的大量分子仍在不停地做各种运动(物理的和化学的),不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净的优势运动。
-
电子亲和势
电子亲和势是指元素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时放出的能量,叫做电子亲和势。元素的电子亲和势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电子亲和势一般趋于增大,即原子结合电子的倾向增强,或它的阴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减弱。这些能量能从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晶体时放出的晶格能得到补偿。
-
通量
在生物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的质量称为通量,单位是mol/cm2/sec。通量是由化学能或电化学能、主动输送乃至按照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原则产生的溶液中各种元素流动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所决定的。
-
吸水力
植物细胞浸入水中时,细胞吸水的原动力称为吸水力。细胞的吸水力(S1)是由细胞液的渗透压(H1)引起的膨压(P)而产生的。S1=H1-P1细胞开始吸水时,由于植物细胞壁的内压,即膨压(P)的增加,把细胞内的水液挤出成为外液。所谓吸水力的概念只是经验的东西,在植物生理学领域中很早就已使用。
-
Fries重排
酚酯在Lewis酸存在下加热,可发生酰基重排反应,生成邻羟基和对羟基芳酮的混合物。重排可以在硝基苯、硝基甲烷等溶剂中进行,也可以不用溶剂直接加热进行。邻、对位产物的比例取决于酚酯的结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等。例如,用多聚磷酸催化时主要生成对位重排产物,而用四氯化钛催化时则主要生成邻位重排产物。
-
盖斯定律
由于热力学能(U)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所以ΔU和ΔH只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历程”无关。可以看出,盖斯定律实际上是“内能和焓是状态函数”这一结论的进一步体现。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
现代物理学
相对论揭示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使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从宏观、微观及复杂性上大大向前开拓,极大地推动了对于原子、分子、固体及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为现代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
生命以负熵为食
生命以负熵为食即生命依靠从外部环境摄取负熵来维持和发展。该观点强调,生命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它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能量,利用其自由能维持和发展生命,将低级形态的能量排给环境,实际象从环境摄取负熵的能量转化器。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实质,就是通过“入”和“出”的交换从环境摄取负熵。
-
熵流
熵流指系统通过边界与外界交换的熵。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过程,也就是交换熵的过程,即与环境之间存在熵的流通,流通的实际结果,对于系统的熵变化来讲,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当deS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大于diS时,系统的熵变化dS为负值,即系统呈负熵产生,从无序走向有序。
-
潮解
物质缓慢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水分中水蒸气被晶状固体吸收,直到结晶溶解为饱和溶液的现象,称为潮解。物质潮解的速度明显地受到物质暴露的表面积(如结晶大小)、水蒸气扩散到晶格的速率、空气中相对湿度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12、MgC12FeC13AIC13、NaOH等无机盐、碱。
-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和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1摩碳和1摩氧气在25℃、1.01×105Pa下生成1摩二氧化碳,放出393kJ的热。例如,2H2(g)O2(g)=2H2O(g)483.6kJ热化学方程式还常用△H(焓变)表示,它的符号跟热力学习惯一致。②符号△H右上角的表示标准状态,读作“零扒”。
-
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性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跟溶入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跟溶质的本性无关。这种性质叫做稀溶液的依数性。式中△tf是凝固点下降度数(纯溶剂凝固点和溶液凝固点的差),Kf是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只跟溶剂有关),mB是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
吸能反应
吸能反应是指与放能反应(△F<0)相对的,伴随着标准自由能增加(△F>0)的反应。生物体的很多合成反应,所谓对抗化学功或渗透压所进行的物质的主动运输,在肌收缩中视为典型例的形态变化等,这些对其本身单独来说,在热力学上非自发的变化,都属于吸能反应。
-
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以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化学变化及相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基础、热化学、气体与溶液的热力学、相平衡及化学平衡等。它为化工热力学提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