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状病毒
弹状病毒指因其形状有如子弹即用希腊语rhabdos(棒)来命名的病毒(J.L.Melnick和R.M.McCormb,1966)。核酸分子量为3.5×106的单链RNA,不能成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含有RNA聚合酶,可在感染细胞内制造mRNA,无红细胞凝集能力、神经氨酶和溶血能力等,在细胞浆内增生,可形成特有的包含体(Negri小体)。
-
弹状病毒科
在制备弹状病毒的过程中,很容易见到DI颗粒,DI颗粒宽度与标准病毒粒子相同,但长度只有标准弹状病毒的20%-50%,DI颗粒含有与标准病毒相同的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但由于缺少50%-80%的核苷酸序列,,因而DI颗粒无感染性。在水泡性病毒属中,这两个碱性蛋白高度保守,但功能未知。
-
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
各科的形态特征是,丝状病毒为长丝状,弹状病毒为子弹形,副粘病毒为球形。有限数量的蛋白与大颗粒相关,5-7个结构蛋白包括囊膜糖蛋白、基质蛋白、主要RNA结合蛋白、其它核衣壳相关蛋白和一个大分子量的聚合酶蛋白。与病毒粒子相关的酶可能包括转录酶、多聚腺苷转移酶、mRNA甲基转移酶和神经氨酸酶。
-
粒外弹状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大小约11.1kb,6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3-N-P-M-G-NV-L-5,在IHNV病毒中,基因组含一个约60nt的前导序列,位于N基因转录起始之前。粒外弹状病毒属成员感染多种鱼类,一个病毒的宿主范围相对广泛,通常可感染几种鱼类,甚至包括鲱鱼到大马哈鱼这样分化的种类。HIRRV主要局限于日本。
-
水泡性病毒属
基因组大小11.2kb,其中在L基因前有50nt前导序列,在L基因后有60nt的非翻译区和2个核苷酸的基因间隔。
-
兰花斑点病毒
中文名称:兰花斑点病毒英文名称:Orchidfleckvirus;在感染植物组织中有时可看到具囊膜的病毒粒子。病毒基因组为双分子RNA,RNA1长6413nt,RNA2长6001nt。编码蛋白的部分序列与弹状病毒蛋白的一些序列有序列相似性。OFV以前作为弹状病毒的暂定成员,但它的双分子基因组与弹状病毒科成员明显不同,故仍作为未分类病毒。
-
OFV
中文名称:兰花斑点病毒英文名称:Orchidfleckvirus;在感染植物组织中有时可看到具囊膜的病毒粒子。病毒基因组为双分子RNA,RNA1长6413nt,RNA2长6001nt。编码蛋白的部分序列与弹状病毒蛋白的一些序列有序列相似性。OFV以前作为弹状病毒的暂定成员,但它的双分子基因组与弹状病毒科成员明显不同,故仍作为未分类病毒。
-
博尔纳病毒科
BDV的p23是一个酸性多肽(pH4.8),它富含丝氨酸-苏氨酸(Ser-Thr)残基,含量达16%,可以在丝氨酸残基位点磷酸化,这种磷酸化由PKC和酪蛋白激酶II介导,因此,p24的特性与在其它负链RNA病毒中发现的磷蛋白活化子的特性相一致。
-
暂时热病毒属
除了这些蛋白,在BEFV感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还发现一个90kDa的非粒子糖蛋白(GNS),GNS蛋白有8个糖基化位点,它高度糖基化。除了α1基因外,其它基因都是从3’-UUGUUC序列起始(mRNA从5’cap-AACAGG起始),在聚腺苷位点GNAC(U6-7)终止。GNS蛋白与G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互相具同源性,并与其它弹状病毒G蛋白同源。
-
细胞核弹状病毒属
沉降系数810-950S。病毒在寄主植物的细胞核中增殖,核内形成颗粒状内含体(病毒基质),可能是病毒复制的场所,病毒的形态发生在核内膜上,具包膜的完整病毒粒子积累在核周腔内。细胞核弹状病毒属病毒寄主范围较广,马铃薯黄矮病毒的寄主包括茄科、菊科、十字花科、唇形科、豆科、玄参科等的60多种双子叶植物。
-
狂犬病毒属
狂犬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包括杜仲蝙蝠和臭鼬、蒙、浣熊、狐狸、狼及豺等,这些动物又可将狂犬病毒传播给家畜、家养动物和其它野生动物。在世界一些地区,病毒丛狗向人的传播是一个重要问题,感染性唾液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狂犬病毒是神经组织嗜性,它在脊椎动物的神经元和肌管中增殖,也能在唾腺和其它组织中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