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
中枢兴奋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将微电极插入突触后神经元(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内,可测得静息电位约-70mV。在多突触反射中,情况更复杂,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要经过中间神经元的传递,因此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与联系方式对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也有影响。
-
兴奋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synapse是把突触前(presynaptic)的兴奋向突触后(postsynaptic)传递的突触,是抑制性突触的反义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变化,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
突触后电位
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poten-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
突触电位
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poten-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
耳蜗微音器电位
这种引起微音器电位的效应,被称之Wever-Bray效应。其成因很可能为神经纤维兴奋后产生的复合动作电位,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耳蜗神经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约在每秒3000次以内。微音器电位是毛细胞接受声波刺激而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之一。在听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
-
脑电波
产生脑电节律活动的条件脑中电场必须相当强,才能在头皮表面记录出电位变化,而欲使脑中电场达到相当强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同步化。故节律性的脑电波是许多神经元同时活动和同时抑制的结果。综上所述,一般认为,脑电图波形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而其节律性活动的产生与丘脑有关。
-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上述神经元2的末梢由于先发生去极化而使动作电位幅度变小,从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神经元3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变小(仅为5mV左右),导致神经元3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呈现了抑制效应。
-
IS峰
在神经元的峰电位中,其由轴突起始部(初节)的兴奋所引起的峰电位,称为IS峰。所谓轴突起始部是指从细胞体向轴突过渡的部分,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是轴突尚未裹以髓鞘的部分。因为多数神经元中轴突起始部的阈值比细胞体和树状突低,所以由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最初引起的是IS峰。
-
级量反应
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