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某些性状上优于其亲本的现象。杂种优势的表现大体上有三种类型:①表现在远缘杂交的后代中,即杂种营养体的大小和数目、生长速度和有机物积累的强度等显著超过双亲,但是这类杂种的繁殖能力并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低于双亲。
-
超显性假说
例如有两个在许多基因座上处于纯合态的自交系进行杂交,其子一代的生活力或生产性能均比两个亲本都显得优越,如下式所示:超显性假说所说的杂种优势的生化基础至少有两种可能情况:第一,两个等位基因各自编码一种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各自独立存在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
单杂交种
单交种是单杂交种的简称。两个品种或两个自交系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二是要选配好亲本杂交组合,要预先测定杂交亲本的配合力,使杂种优势能显著提高产量和质量;近些年来,在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推广应用的雄性不育系,已省略了繁重的去雄操作,大大提高了繁育杂种种子的效率。
-
单交种
单交种是单杂交种的简称。两个品种或两个自交系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二是要选配好亲本杂交组合,要预先测定杂交亲本的配合力,使杂种优势能显著提高产量和质量;近些年来,在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推广应用的雄性不育系,已省略了繁重的去雄操作,大大提高了繁育杂种种子的效率。
-
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和杂交的遗传效应有明显差别。杂交则可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体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出现杂种优势(heterosis),但杂种优势不能用有性繁殖方法固定下来。所以,在动植物的改良上,往往交替采用近交和杂交方法,以便获得近交和杂交产生的好处,同时又避免或减少近交和杂交带来的不良后果。
-
超显性
杂合子比纯合子的适应度高,称为超显性。即在有A与a两个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AA和aa的适应度都高。此外,超显性可能是杂种优势的一个原因,但杂种优势却不一定是超显性。
-
农业科学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实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学研究从经验水平到现代农业科学的质变。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始取得成果,预示着育种技术的一场新的革命。
-
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力的高低和其他性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三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价值。测交筛选法院用胞质不育系为母本对有关栽培品种、品系和其他材料作单株成对测交。杂交选育法院按杂交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种:1、农艺亲本与恢复源杂交。以优良农艺亲本为一方,优良恢复源为另一方作杂交,后代按杂交育种程序选择。
-
杂交稻
杂交稻是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水稻品种(系)间杂交产生的具有强优势的子一代杂交组合的统称。使雄性不育系通过异交可育,产生出具有较高杂种优势的子一代的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系,以R表示)。茎粗壁厚,抗倒伏能力也较强。杂交稻单株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其群体叶面积指数也高于一般品种,对于物质生产极为有利。
-
组合力
组合力(combiningability)某系统用于杂交时,从杂种中可望获得某种目的性状的能力,称为该系统的组合力。在进行杂种优势育种时,必须双亲具有较高的组合力。玉米中普通先用顶交法检测一般组合力,再用单交法检测特殊组合力。为此曾提出 回选择、收缩育种等各种方法,现已成为了优势育种中的重要课题。
-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malesterility指雄性器官的不育现象。在自花授粉的植物中进行杂种优势育种时,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很容易得到杂种种子,因此在育种上被广泛利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洋葱能过“回交育种”把这种性质移入许多品种中,成功地育成了“组合能力”很高的雄性不育系。
-
恢复系
恢复系是当作为父本与不育系杂交时,能使F1恢复为雄性可育且能正常结实的植物品系。由于核遗传起主导作用,故不论胞质基因是不育(S)还是能育(N),它们均表现为雄性可育。为此,常从与不育系地理距离远、生态型不同、性状差别大的品种或品系中经过测交选出具有生产价值的作为恢复系(见不育系)。
-
显性假说
不同来源的品系或自交系中有着不同的不利基因,这些品系间进行杂交而产生的杂种,由于一个亲本的显性有利基因有可能掩盖住来自另一亲本的不利基因,这样一种互补效应消除了不利基因的作用,使杂种的表现优于任何一个亲本,出现了杂种优势。
-
基因网络系统
基因网络系统是鲍文奎先生提出的,该系统认为,不同的生物其基因组都有一套保证个体正常生长与发育的遗传信息,包括全部的编码基因,控制基因表达的控制序列,以及协调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