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指个体社会化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它又可分为学前和上学后两个阶段。学前以家庭群体为活动中心,主要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这个阶段个体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如性成熟、心理发展加速、世界观开始形成等,是个体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期,还有人把它称为"危险期"。这个阶段基本上与中等教育同步。
-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亚文化因素可分为四种形态:语言形态;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中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不良等。
-
社会化
社会化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比较复杂,包里奇认为,社会化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即:(1)个人。而自我内化途径,主要是指通过个人的内心活动亲身以验实现社会化。
-
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
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指犯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社会化与错误的社会化两方面。错误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如流浪、吸毒、淫乱),形成反社会人格,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
犯罪心理内化机制
犯罪心理内化机制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它是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作为中介,通过不良行为的反馈,逐渐导致犯罪意向的萌发。其间经历以下环节:(1)不良交往和模仿;(2)造成个性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外界消极因素反映活动的选择性和不良需求的滋长;(4)不良习惯和定势的养成;
-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
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可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
-
以个人为中心疗法
以个人为中心疗法系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创立,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所谓以个人为中心疗法,就是心理治疗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就诊者的问题与情绪,为就诊者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就诊者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
-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指犯罪者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亦称不健全人格。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5)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不能抑制消极减力情绪的滋生蔓延;(8)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10)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种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3、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familybackgroumd)指对家庭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如家庭的结构和类型,父母以及其他亲属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地位,职业性质,经济状况等。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化过程产生很大影响。
-
家庭成员相互作用
家庭成员相互作用(familyinteraction)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孩子出生前已有的个性特征和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影响不大,相反,婴儿早期的智力技能、情感、兴趣、爱好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和其他成员构成整个环境作用的结果。
-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用来作为评价自身、别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社会共同体,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个人对自己地位的评价乃是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的结果。与此相应,参照群体在个人的行动定向上执行两种基本功能:规范功能和比较功能。研究参照群体问题,对于理解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理解人的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
模仿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对方相似。过去,依据塔德的理论认为模仿是先天的,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模仿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习俗模仿,指个体模仿社会风俗习惯的行为。(3)时尚模仿,指模仿他人时髦的服装、发型、打扮等式样。
-
群体
(2)由进行共同活动的需要而结成,成员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从众、模仿、舆论、社会知觉、气氛、感染等社会心理现象。群体的分类:对群体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如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与非参照群体等等。人群、人流、人海、人堆均属于群众的范围。
-
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反映本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潜在的行为倾向。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高中低不同阶段级的人都有其不同生活经历和社会化过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不同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还影响到了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指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
-
犯罪危险期
(3)性的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萌发带来的性生理欲求和心理上的紧张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4)强烈的求知欲与辨别能力之间的矛盾;(5)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如认识与情感、认识与意志、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等。如果个体在此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良,则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而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发生犯罪行为。
-
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
-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
-
紫格尼克效应
从这一阶段起就比较明显地看到社会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个人的需要必须与同辈伙伴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总而言之,为了使“紫格尼克效应”能对我们的角色扮演,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要自觉地对“心理张力”予以恰当的调节,既要避免“懒惰病”,又要克服“至善论”。
-
家庭风格
家庭风格(familystyles)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理相互关系、待人接物、教育子女等方面的言谈、举止和态度。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想立场、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的家庭风格不尽相同。家庭风格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