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万事万物是从来如此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否存在规律性,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如何认识和改造等等。人们因其社会地位不同,参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指个体社会化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它又可分为学前和上学后两个阶段。学前以家庭群体为活动中心,主要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这个阶段个体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如性成熟、心理发展加速、世界观开始形成等,是个体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期,还有人把它称为"危险期"。这个阶段基本上与中等教育同步。
-
方法论
方法论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即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科学方法论还研究各学科领域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性方法论问题,形成专业性方法论。例如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就有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等方法论问题,形成医学方法论。
-
个性积极性
人掌握社会经验、改造周围现实的活动,总是通过活动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内部世界去推动的。这些内部世界系统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去组织自我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反应,它构成人的活动动力系统,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
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的。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等问题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
价值目标一致性
价值目标一致性(Valuegoalcongruence)指人们的价值目标最终表现为相一致而非相违背。尽管人们的价值目标是复杂多样的,但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而表现为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青年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人的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如何促进青年心理进一步发展。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青年心理学主要研究:(1)青年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各种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4)青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规律;(5)青年与青年、青年与成人、青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幻想
幻想(fancy)是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类型。正常人总能把自己的想象与幻觉和现实区别开来,假如把幻想与现实相混淆、或者沉湎于幻想中不能自拔,那就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表现。幻想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受正确世界观指导,合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幻想是积极的,又称理想;
-
医学方法
医学方法是在医学的研究活动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所运用的方法。(2)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在医学的应用,如观察与实验、假说与理论、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等,它遵循这些方法的一般原则,而研究的内容是医学的,体现出一定的医学特点。
-
医学方法论
概念:医学方法论是以医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例如,如何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体观、疾病观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考察和理解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方式;如何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移植和吸收非医学方法以创立和发展新方法;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情况下,医学方法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医学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规范化理论和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由一系列在特定世界观指导下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组成,它表现着一种医学模式考察和调节人的健康和疾病所循的宗旨、思路、法则,因而影响甚至决定着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倾向性。
-
自然观
随着生产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个自然界是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及其精神是自然界演化的最美丽的花朵。
-
情调
情调(sentiment)通常指同感觉、知觉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也称感觉、知觉的情绪色调。情调由刺激性质、刺激强度、主体需要、过去经验,乃至世界观等主客观因素决定。研究视听觉与知觉的情调有实际意义,各种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的色彩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调,可能对工作效率及劳动者的自我感觉发生明显的影响。
-
人道主义
定义: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对经过马克思主义扬弃的人道主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革命人道主义。
-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
罪犯心理结构
罪犯心理结构指服刑人改造期间的心理结构,是以其原有的犯罪心理为基础,在改造情境的不断刺激下新形成的复合矛盾心理。罪犯的需要,既有原犯罪需要的残存,也有正常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这种需要的不满足感;罪犯的兴趣,有继续迷恋犯罪生活的追求,有猎奇、追求刺激的兴趣,对文体活动、学习文化、技术感兴趣。
-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种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3、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
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反映着个人展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但是,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和个性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着,受其他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受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它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
犯罪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因素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体因素之一。犯罪心理因素主要有: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精神空虚和颓废。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强烈。情绪障碍,如冷酷、易冲动、粗暴、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意志薄弱、易受暗示、自卑感强、自制力差;
-
罪犯个性心理
罪犯个性心理指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主要是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同一犯罪类型的罪犯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方面差异较大,在世界观、信念、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方面却很相似。通过对罪犯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为实施共同教育和某些分类教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