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指促使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派生指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与情境,从而萌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称为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标志着主体犯罪心理结构的解体。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亚文化因素可分为四种形态:语言形态;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中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不良等。
-
犯罪行为发生模式
从犯罪心理形成到犯罪行为发生,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可划分为五种模式:(1)渐变的犯罪模式。行为人在接触犯罪机遇前并无犯罪意图,接触后才渐次或突然起意而犯罪。行为人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犯罪结果不是他所期望的,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在特定情况下由于过失而造成犯罪。
-
犯罪动机的受阻
犯罪动机的受阻亦称犯罪动机的未遂。如行为人闯入私宅报复行凶,企图伤害事主,因事主不在家无法实现,但怒气未消,遂捣毁其家中物品,并刺伤其家属离去;犯罪动机的受阻与行为人主动停止犯罪活动是有区别的,而是由外力作用的结果,并不表明其主观上有停止犯罪活动的意图。
-
犯罪动机的放弃
犯罪动机的放弃亦称犯罪动机的中止。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或道德、法制观念萌生,主动放弃犯罪动机而中止犯罪。又如报仇者本想杀害对方,但举起刀时看到对方与年幼儿女相偎而睡,顿生恻隐之心,放弃了报复动机。后者是被动地停止,是由于外来的原因。
-
犯罪动机的实现
犯罪动机的实现亦称犯罪动机的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已经达到而暂趋消失。此乃犯罪动机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
犯罪动机的派生
犯罪动机的派生指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与情境,从而萌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称为犯罪动机的派生。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同一犯罪动机下侵害对象的变化。虽然犯罪动机与犯罪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但犯罪的深层原因未变,都是为了掩盖罪行,故仍属于犯罪动机的派生。
-
犯罪人的动机斗争
犯罪人的动机斗争的两个阶段:犯罪人的动机斗争有两个阶段:(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动机斗争。犯罪人的动机斗争的分类:犯罪人的动机斗争有两种情况:(1)从性质上说,有犯罪动机与反对动机的斗争。加害于人与道德、法制观念之间的斗争;斗争结果,占优势的动机成为主导动机,对犯罪人的行动起决定作用。
-
犯罪模仿
犯罪模仿指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方法、犯罪手段、犯罪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的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主体模仿榜样的犯罪行为获得成功,满足了某些需要,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得到强化。
-
犯罪中止心理
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因担心犯罪行为败露,受到刑罚惩罚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自我心理强制;
-
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犯罪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相一致,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反革命杀人、反革命爆炸等罪必须以反革命为目的,制造、贩卖假药,容留妇女卖淫,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才能构成此罪。
-
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它对强化犯罪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客观情势和条件,捕捉着手实施行为的动机,能反映作案人的性格和意志特征,从而确定其是仓促行事或犹豫不决的偶犯,还是老练狡猾的惯犯,犯罪决意一般是指行为的决定阶段,但也有把它扩大到行为的执行阶段的意见。
-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个体在犯罪行为实施前早已潜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推动作用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2)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歪曲的自我意识、亚文化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等。(3)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特定的气质类型、消极的性格特征、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等。
-
犯罪冲动
犯罪冲动这主体受某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发的强烈的犯罪欲望。对犯罪动机起着强烈的激发作用,是犯罪人犯罪动机在情感上的表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儿童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本我冲动的复活。犯罪冲动的特点:犯罪冲动行为的主要特点:一是使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
犯意
主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的表露,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的一种心理活动。犯意是犯罪心理活动的开端,是故意犯罪前不可缺少的萌芽时期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在另一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犯意消失。由于犯意只是一种主观意图,尚未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主体只存在犯意,尚未进行犯罪的预备活动,不构成犯罪。
-
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
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逐渐放弃犯罪动机,而减少和终止犯罪活动的过程。(2)犯罪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如主体的犯罪心理结构尚不完善、不巩固,主体尚未完全丧失道德观念,主体对荣誉、前途、家庭的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及对刑罚的恐惧感等。
-
犯罪动机的转移
犯罪动机的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因感受到一定情境的刺激而产生新的犯罪动机。新的犯罪动机与原犯罪动机之间并无衍生的关系和必然的联系。又如,行为人起初对本单位领导不满,因上告未成,迅即移情迁怒于社会,在激情状态下开车上街轧死无辜群众多人,当时意识状态比较模糊,亦属无意识动机转移。
-
故意犯罪心理
故意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已达到法定成熟年龄,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有较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犯罪心理类型化
犯罪心理类型化是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分类标准和理论。二是按犯罪行为分类,一般有按刑法规定的标准罪名分类;按犯罪实施形态分类(如预谋、机遇、冲动犯罪等);近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多主张多元分类法,即按欲求指向性和犯罪动机分类,可分为物欲型、性欲型、情欲型、信仰型、集合型等犯罪类型;
-
犯罪动机体系
犯罪动机体系指犯罪人由各种不同的犯罪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以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体系。犯罪动机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为满足非份物质享受和超常性欲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二是由爱、友谊、自尊及荣誉的畸形需要,反社会的政治信念、领袖欲、权力欲等社会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
犯罪方式
犯罪方式指犯罪主体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犯罪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将犯罪方式划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4)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形式,将犯罪方式划分为单独的犯罪方式和共同的犯罪方式。
-
犯罪需要
犯罪需要是犯罪人畸形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犯罪意向、愿望、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犯罪动机是犯罪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犯罪需要产生的因素:影响犯罪需要产生的因素有:犯罪人自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犯罪人自身的认识、情感、意志不协调和个性缺陷。
-
犯罪未遂心理
犯罪人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障碍,未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称犯罪未遂。此时,犯罪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知难而退,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企图重新着手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
犯罪能力
犯罪能力指行为人实施故意犯罪活动所必需的智力、体力条件和某种特殊技能,是犯罪成功的保证。各种犯罪活动从犯罪目的的确立、犯罪动机的产生、作案手段的选择到犯罪活动的实施及逃避惩处,都需要各不相同的犯罪能力。例如,对作案现场条件的观察力,对犯罪情境发生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案技术和体能。
-
犯罪情境
犯罪情境指诱发行为人突然发生犯罪行为的外界刺激。行为人事先无犯罪预谋,但由于个人某些方面心理失调或个性缺陷,无意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犯罪动机和行为。被侵害物的经济价值和可用价值。(2)作案现场的时空条件,即易作案的时间和地点。(3)在场其他人,包括在场其他人的情绪、气氛、语言和行为。
-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指犯罪人自认为可以掩盖罪行,逃避罪责的自信心。在动机斗争中,如果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对犯罪目的的追求大于不安、恐惧的压力,自认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会受到惩罚,因而强化了犯罪动机。侥幸心理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内驱力、认罪服法的心理障碍之一。
-
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是犯罪动机形成的一个阶段,即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违法犯罪需要。当行为人的人格存在着明显缺陷,不良习惯业已形成后,在外界诱因刺激下,便有可能产生模糊的、朦胧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从而进入了萌发犯罪意向的阶段。只要有犯罪条件和机遇的出现,就会发生犯罪行为。
-
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
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指犯罪人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习惯定型化,犯罪行为多方向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初犯到惯犯,偶一失足到犯罪职业化的过程。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由于增加了犯罪体验,受犯罪环境、气氛以及团伙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一种恶性趋势。(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
犯罪机遇
犯罪机遇指有利于行为人实施犯罪又不易被人发觉的机会和条件。犯罪机遇虽是偶然出现的,出乎行为人的预料,却是行为人所希望的。(4)动力性,犯罪机遇的出现,从客观上推动了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机遇强化了犯罪动机,成为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催化剂"和"导火线"。
-
过失犯罪心理
过失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不具有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的失误而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