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眼眶为四边锥体形腔,眶的边缘很厚,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眶的骨壁很薄,眶内壁及眶底的骨壁仅有0.5~1mm厚度,因此很容易破损而受鼻旁窦带来的病菌感染。
眶底是眶的入口,长34.9~36.7mm,宽38.5~39.8mm,深46.9~47.9mm,容积为27.4~29.3ml。但眼球近似球形,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前后径为24mm,初看起来,眶的前部似乎大部分为眼球占据,实际上眼球仅占眶口面积的1/2.5,眼球与四周眶壁之间尚有很大间距。另一方面,眼眶与眼球容积之比为4.5∶1,说明眶内尚有很大空隙。因此,从前面来的异物可以在眼眶与眼球之间进入眶内。最常见的进入途径是从内眦部进入,其次是上睑或下睑进入,从外眦部进入者最少。换言之,这些异物都是从眼球旁进入眼眶深处,眼球没有受到直接损伤,多数保留了视力。当然也有少数高速飞来的异物,可以贯通眼球,存留在眶内,甚至进入颅内,形成眶颅联合异物伤。
常见的眶内异物有弹片、汽枪子弹、玻璃、石块、木片、竹片或树枝。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头痛、眼痛、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有的尚可有眼球轻度突出。这些异物因为可以导致许多合并症,如眶内出血、眶蜂窝组织炎、眶内脓肿、眶内肉芽肿及瘘管等,所以术前诊断十分重要。但是病史常常不能确诊,必须借助 X线照片、B超、CT或磁共振检查。CT检查能显示异物的性质、个数,还能显示眶骨骨折和颅脑损伤等合并症。
6 适应证
眶内异物取出术适用于:
1.受伤当时伤口未闭,异物较大且位置在近眶缘的表浅部位,用探针可以触及,略加扩大伤口,异物可钳出,或用电磁铁吸出者。
5.有机物异物、毒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在组织中将引起反应和损害者。
6.化学性质活跃的铜、铁等金属异物。
7.木质异物(图8.10.5.1-1A~C,8.10.5.1-2A~C)。
7 禁忌症
1.异物位置不确切,分离组织时造成眶组织的严重损伤或手术失败者。
2.异物的部位特殊,取异物可能损伤眼球、视神经或视功能者。如必须手术,术前应周密计划。危及脑组织者应与神经外科协同手术。
3.有严重全身疾患者不宜手术者。
9 麻醉和体位
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为了使麻醉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时间,局部麻醉应当采用1%或2%的利多卡因与0.5%或0.75%的布匹卡因各半混合,并在每毫升混合麻醉剂中加入透明质酸钠30U。眶组织已有炎症反应者,不宜使用球后注射麻醉。
术前准备和麻醉
10 手术步骤
异物入眶的伤口尚未闭合者(有时可见眶脂及渗出的血液),首先消毒伤口,用抗生素液冲洗伤道,用消毒无菌探针沿伤道进入眶内,直至伤道末端,轻轻探查有无异物。
![]() | ![]() |
图1 | 图2 |
⑵如取出眶尖部异物,可做眶外侧壁切开(图2)。
![]() | ![]() |
图3 | 图4 |
⑷将骨缘及部分骨壁切开并向后翻转(图4)。
⑸在中间水平位,朝向眶尖剪断骨膜(图5)。
![]() | ![]() |
图5 | 图6 |
⑹用小手指探查异物所在,再用蚊式钳分开眶脂肪,在直视下夹取异物(图6)。
⑺缝合眶骨膜(图7)。
![]() | ![]() |
图7 | 图8 |
⑻用不锈钢或钽丝固定眶骨(图8)。
![]() | ![]() |
图9 | 图10 |
⑽分层缝合筋膜及皮肤,放置引流条,术后24小时取出(图10)。
眶肌锥内异物,取出术步骤:①眶外侧壁皮肤切口(图8.10.5.1-4);②剪断外眦韧带、眶隔膜及切开骨膜(图8.10.5.1-5);③取与眶底和颅底成45°角钻断骨缘(图8.10.5.1-6);④用咬骨钳将骨缘及部分骨壁向后翻转(图8.10.5.1-7);⑤在中间水平位置,朝向眶尖,剪开骨膜(图8.10.5.1-8);⑥用小指伸入眶内探查异物所在,扪到异物后,用蚊式钳分开眶脂,在直视下用异物钳夹住取出异物(图8.10.5.1-9);⑦缝合眶骨膜(图8.10.5.1-10);⑧用不锈钢或钽丝固定眶骨(图8.10.5.1-11);⑨将外眦韧带重新缝在眶骨膜内面(图8.10.5.1-12);⑩分层缝合筋膜及皮肤(图8.10.5.1-13);?放置引流条,术后24h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