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排除過量飲酒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以瀰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爲病理特徵的臨牀綜合徵[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單純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ateatohepatitis,NASH)及相關肝硬化和肝細胞癌。隨着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爲西方發達國家慢性肝病和肝功能試驗異常的首要病因,並呈現全球化和低齡化趨勢[1]。目前亞洲國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相對少見[1]。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牀表現
3.1 肝病相關表現
大多數患者無症狀或僅有非特異性症狀,如右上腹不適和乏力等,當病情發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時則可以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包括肝大、肝掌、蜘蛛痣、腹水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1]。
3.2 原發疾病(代謝綜合徵)的表現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牀分型包括單純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1]。
其診斷依據如下:
(1)每週飲酒中含乙醇量<140g(女性<70g/周)[1];
(2)排除藥物、毒物、感染或其他可識別的外源性因素導致的脂肪肝[1];
(4)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的肝酶持續異常[1];
(6)存在體重增長迅速、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質紊亂、高血壓病等危險因素[1]。
具備上述第(1)~(2)項和第(3)及第(4)項中任一項者可能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備上述第(1)項+第(2)項+第(5)項者可確診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根據肝活檢改變區分單純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結合臨牀診斷脂肪性肝硬化。同時具備第(6)項和(或)經相關處理後第(3)~(4)項指標改善者可明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1]。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
目前尚無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藥物。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肥胖症、糖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1]。這些藥物包括胰島素增敏劑、抗氧化及抗炎治療及降脂藥物等[1]。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預防和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重要意義[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應綜合評估,不能僅僅限於肝酶和肝髒脂肪沉積是否好轉,而更應看重糖質代謝紊亂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防治[1]。
6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