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醫學檢查
3.1 檢查名稱
3.2 分類
3.3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測定原理
當樣品與R1酶顯色劑混合時,試劑中的聚陰離子和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保護LDL不與實際中的酶反應,僅僅作用與non-LDL脂蛋白[包括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LDL)]反應,釋放膽固醇,與酶作用產生的過氧化化氫因缺乏色原被過氧化物酶分解成水而消除。
當加入R2反應液時,試劑中的CHE和CHO僅僅與LDL-C反應,LDL-C發生酶反應產生的過氧化化氫,在POD參與下與HD-AOS和4-氨基安替比林氧化縮合成有色化合物。通過測定生成的藍色化合物在600nm處的吸光度,與LDL-C的校準比較,可計算出樣品中LDL-C的濃度。
3.4 試劑
樣品採集:
血清或血漿。樣品採集後應即可檢驗。反覆凍融的樣品,其脂蛋白會變性。肝素、枸櫞酸、草酸鹽、EDTA、氟化鈉在常規使用量上對測定值不產生影響。
3.5 操作方法
可報告範圍:
本試驗的可報告範圍爲0.026~10.3mmol/L(1~4000mg/dl)。超出此範圍應用生理鹽水稀釋重新測定,結果乘以稀釋倍數。
3.6 正常值
電泳法:0.08~0.41mmol/L。
3.7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1)升高:家族性Ⅳ型高脂蛋白血癥、糖尿病、胰腺炎、尿毒症、腎病綜合徵、腎炎、妊娠、服用避孕藥、雌激素、孕激素、飲酒、肥胖。
(2)降低:肝功能異常。
3.8 附註
飲酒、肥胖、服用雌激素、孕激素、避孕藥等,可使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