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 immum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叫艾滋病,是20世紀80年代舉世矚目的新型病毒性傳染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以細胞免疫缺陷爲主的嚴重疾病。並因此發生難於控制的條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常合併惡性腫瘤,如Kaposi肉瘤、Burkitt淋巴瘤等。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死亡。目前在我國已非少見,且有快速增多的趨勢。艾滋病患者常發生眼底和其他眼部病變,對眼科醫師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眼底損害,可發生於HIV感染本身,亦可發生於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繼發感染。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者主要表現爲棉絨狀斑HIV侵犯破壞免疫系統的核心TH細胞,形成不可逆轉的免疫缺陷,從而引起各種條件致病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原蟲)感染性眼底疾病,如鉅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弓形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真菌(念珠菌、隱球菌等)性脈絡膜視網膜炎、鳥型分枝桿菌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等。
7 流行病學
自從1981年報告首例艾滋病以來,HIV感染也成爲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AIDS患者多爲同性戀者、吸毒者、血友病者,也有因誤用HIV污染的血液、血製品、注射器等橫向傳播,也可通過母乳在母嬰間垂直傳播。患者男性多於女性,約爲10∶1。非洲佔有的患者數最多,但在亞洲HIV感染的人數增加最快。
8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的病因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通過性交時體液的交換,輸用被HIV污染的血液或其他血製品而引起播散。HIV屬於反轉錄病毒。它有1個由脂質膜組成的外殼(圖1)。外殼上鑲嵌着2種糖蛋白(GP120和GP41)。外殼內爲1個由蛋白質(P18和P24)組成的核。在覈心內有2條核糖核酸(RNA)鏈,其上包含着病毒的染色體組和反轉錄酶。
9 發病機制
HIV只能在宿主的活細胞內複製,HIV包含着遺傳基因,但必須依賴宿主細胞才能產生新的病毒顆粒。病毒的遺傳指令可嵌於核糖核酸染染色體組(RNA病毒)或脫氧核糖核核糖核酸(DNA)染色體組(DNA病毒)。HIV是RNA病毒,它具有特殊的反轉錄酶,可使這種病毒將它的RNA複製成DNA,複製的DNA與感染的宿主細胞染色體組結合,病毒的蛋白與核酸構建爲成熟的病毒體,通過芽生的方式被宿主細胞釋放出來,從而完成病毒的複製。在正常狀態下,是由DNA複製RNA的。由於HIV在複製過程中採取了相反的步驟,所以稱爲反轉錄病毒(圖1)。
HIV外殼上的糖蛋白GP120與一些人細胞,如CD4 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神經系統的一些細胞表面的抗原分子(稱爲CD4或T4受體)具有特殊的親和力。HIV感染可以損傷或殺死T4輔助性細胞,導致T輔助性細胞和T抑制性細胞比例逆轉。正常健康人中,T輔助性細胞和T抑制性細胞的比例爲1.0~2.0,但在艾滋病人中,這兩者的比例降爲1.0以下。這種T輔助性細胞和T抑制性細胞比例逆轉導致了細胞免疫功能不全,從而引起機會性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和不常見的腫瘤發生(圖2)。
10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的臨牀表現
感染後潛伏期長短不一,短則1年,長則數年甚至10多年(平均4.5年)。全身有持續性發熱、盜汗、腹瀉、消瘦、淋巴結腫大,TH細胞減少,TH細胞與TS細胞比值倒置。由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對無害的條件致病微生物呈高度易感性,發生多臟器、多系統感染並伴發惡性腫瘤。
據文獻報道,AIDS有40%~92.3%併發眼部病變,其中眼底損害更爲多見。
眼底損害,可發生於HIV感染本身,亦可發生於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繼發感染。
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者主要表現爲棉絨狀斑,大多位於眼底後部血管弓附近或視盤周圍的視網膜淺層,1個或多個,悄然出現,在4~6周內自行消失,繼而在不同部位再發生新病竈。棉絨狀斑爲視網膜毛細血管前動脈炎症性阻塞,引起神經纖維層局竈性缺血、缺氧、軸漿流阻滯,神經纖維水腫變性而形成。FFA在白斑相應處(包括已消失處)爲無灌注區(filling defect)。有時還可見到眼底後極部火焰狀出血及有白色中心的出血斑。黃斑中心凹周圍毛細血管閉塞,亦可導致黃斑水腫滲出,出現沿Henle纖維排列的放射狀微囊樣皺褶和星芒狀斑。HIV侵犯破壞免疫系統的核心TH細胞,形成不可逆轉的免疫缺陷,從而引起各種條件致病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原蟲)感染性眼底疾病。如鉅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弓形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真菌(念珠菌、隱球菌等)性脈絡膜視網膜炎、鳥型分枝桿菌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等。
鉅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在AIDS患者中發病率高達12%~46%(此外見於惡性腫瘤及臟器移植後應用免疫抑制藥的患者)。通常見於病程晚期,但也可先於全身其他病變出現之前。開始時,進展緩慢,對中心視力無明顯損害,患者往往並無感覺,或僅有飛蚊症。檢眼鏡下見到周邊眼底或後極部血管弓附近有境界模糊、黃白色散在的顆粒狀或灰白色絮樣混濁,逐漸擴大融合。視網膜廣泛性水腫、滲出及火焰狀出血,黃斑星芒狀斑,使眼底呈碎乳酪與番茄醬樣。
弓形蟲視網膜脈絡膜炎(toxoplasmic retinochoroiditis)是因弓體原蟲經後短睫狀動脈進入脈絡膜視網膜,或自腦脊液而到達視盤附近。眼底表現與一般後天性弓形蟲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相同。但炎症反應急劇,常因房水、玻璃體混濁而不能滿意透見眼底。
11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
AIDS患者常可伴有眼瞼、角膜或葡萄膜的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病毒性角膜炎;細菌性角膜潰瘍;眼瞼、結膜、淚腺的Kaposi肉瘤;眶內Burkitt淋巴瘤、繼發性青光眼、鞏膜炎、眼內外肌麻痹等。
15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的治療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無有效治療方法,重在預防。
AIDS巨細胞病毒感鉅細胞病毒感染引起巨細胞視網膜炎者,可用丙氧鳥鳥苷(ganciclovir)250~500mg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緩緩滴注,1次/d,連續10~14天后,改250~500mg,2次/d內服,持續數月乃至數年。急性期亦可以丙氧鳥鳥苷200µg玻璃體內注射。能延長患者生命及緩解視網膜炎症。此外,膦甲酸(foscarnet)、cidofovir亦可使用。但無論何種藥物,均不能殺滅病毒。
16 預後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