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鵪鶉爲雉科動物鵪鶉Coturnix coturnix(Linnaeus)的肉或去羽毛及骨髒的全體。鵪鶉體長約16釐米。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慄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縱貫以棕白色冠紋,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自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慄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幹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佈粟黃色纖細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幹紋,極爲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鏽紅色橫斑。胸慄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幹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佈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幹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腹以次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鵪鶉味甘,性平,歸大腸、心、肝、脾、肺、腎經。具有益中氣、止泄痢、壯筋骨的功效。主脾虛瀉痢、小兒疳積、風溼痹證、咳嗽等。
7 出處
崔禹錫《食經》
《埤雅》:鶉有兩種,有白鶉,有丹鶉。丹鶉,色赤黃而又銳上禿下,夏出秋藏,飛必附草。
《本草衍義》:鶉,初生謂之羅鶉 ,至初秋謂之早秋,中秋已後渭之白唐。
《本草綱目》:鶉,大如雞雛,頭細而無尾,毛有斑點,甚肥,雄看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則羣飛,晝則草伏,人能以聲呼取之,畜令鬥搏。
9 鵪鶉的原形態
《中藥大辭典》:鵪鶉體長約16釐米。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慄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縱貫以棕白色冠紋,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自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慄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幹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佈粟黃色纖細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幹紋,極爲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鏽紅色橫斑。胸慄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幹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佈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幹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腹以次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中華本草》:鵪鶉,小型禽類。體長約16cm。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慄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冠以白色條紋,兩側也有同色的縱紋,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慄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幹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佈慄黃色纖維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絲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幹紋,級爲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鏽紅色橫斑。胸慄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幹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佈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幹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着。腹以下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12 鵪鶉的養殖
《中華本草》:
野生鵪鶉經常活動在草叢、灌叢之中,驚起時,飛翔很快、離地不高。呈直線前。善於急走。在我國分佈很,多爲旅鳥,少數爲留鳥。繁殖期在北方,越冬期在南方。
養殖要點:在選種、選配上應選擇產蛋能力強、體質健壯、愛鳴叫、聲音高、行動活潑的公、母鵪鶉作種用。公鴉1個月齡即開始鳴叫,3個月性成熟者爲佳。母鶉40d左右即開始產蛋,3個月平均產蛋率達 80%以上者,可選作種鴿。一般要在開產20d後再進行交配,否則會引起母鶉停產。雌雄比例一般佔2:1,最多不超過5:2,可保證受精率。選擇種蛋最好在配後5-7d以後者比較可靠。
鵪鶉蛋孵化期爲16~17d孵化原理和方法與家雞相似。如數量少時,可用家鴿代孵。多時可採用機器孵化。
飼養管理 出雛10d之內爲幼鶉,1~13d爲中雛,30d左右進行最後1次換毛,換毛後即爲成鶉。雛鶉的培育很重要,育雛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產蛋率和蛋的大小。出殼後,最初換毛的5d內,應特別注意保溫工作,否則會引起大量死亡。幼雛應先飲溫水,然後再開食。且星期齡幼雛每口飼餵4次,有條件時可夜間補飼1次,以利生長。
鵪鶉的新陳代謝比雞旺盛,生長快,繁殖週期短,對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要求更高。一般比雞要高5%-6%,在飼餵方式上,一是喂乾粉料;二是喂半溼料。每日喂5次,均勻給飼。飼料應多樣化,均勻搭配。舍飼室內溫度爲20-22℃,適當密養,減少空間及活動量,以免消耗體力,使生產力下降。雌雄成鶉要分開飼養,以免爭偶。鵪鶉膽小易驚,產蛋多在停晚,要注意仿止干擾。並及時消除糞便、通風換氣,保持環境衛生。
16 鵪鶉的功效與主治
《全國中草藥彙編》:補中氣,強筋骨,止瀉痢。主治小兒疳積,下痢,百日咳等。
《中華本草》:益中氣;止泄痢;壯筋骨。主脾虛瀉痢;小兒疳積;風溼痹證;咳嗽
孟詵:"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