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疒咅)

中醫病證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bìng pǒu )

2 註解

白(疒咅)   病證名。同名異病之名,有皮膚遍生白疹之謂。又名晶(疒咅)、白疹(見《溫熱經緯》卷三)。多因溼熱之邪鬱於肌表,不能透泄而發。證見頸項初生水泡,漸及於胸腹,亦可見於四肢,多先少而後密,狀若水晶樣,則顯示有溼熱外透之機。若破之則出淡黃色漿液汁,有微腐臭氣味。重者多伴有身熱,數天後身熱漸退,水泡乾燥脫屑而愈。嚴重者可纏綿日久,水泡呈枯白色,名曰枯(疒咅),是氣陰枯竭之兆候。治宜清熱除溼宣透之劑。可選用氤氳湯,若氣陰兩虛者,加補氣養陰之品。相當於白色粟粒疹。此外,《白喉闡微·附錄》:“煉齋偶記”之爛喉風項:“或曰白前、或曰白纏喉,又名白(疒咅),其名種種不一。”應予辨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