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white backleaf mallotus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白背葉根
3.1 別名
3.2 來源
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apelta (Lour.) Muell. -Arg.的根[1]。
3.3 性味
微苦、澀,平[1]。
3.4 功能主治
3.5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1]。
3.6 化學成分
3.7 藥理作用
4 《*辭典》·白背葉根
4.1 出處
《嶺南草藥志》
4.2 拼音名
Bái Bèi Yè Gēn
4.3 別名
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4.4 來源
爲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
4.5 原形態
4.6 化學成份
4.7 性味
《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4.8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後風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流膿。
②《廣西藥植名錄》:"祛風溼,治刀傷。"
4.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4.10 附方
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於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並臥牀休息一星期,愈後燉黃頭龜連服數天。(《嶺南草藥志》)
③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淨,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並外搽。(《嶺南草藥志》)
⑥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淨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白帶,淋濁、疝氣,產後風癱:白背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⑨治瘰癧:白背葉幹根二兩,豬瘦肉適量,水煎軋(《福建中草藥》)
⑩治瘋狗咬傷:白背葉鮮根二至三兩,水煎服。從被咬日起,每日一劑,連服七日,以後每隔七日服一劑。如病發則連服數劑。(江西《草藥手冊》)
4.11 臨牀應用
治療慢性肝炎:本品具有舒肝解鬱,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爲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