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ommon perilla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白蘇子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脣形科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果實[1]。產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1]。
3.3 性味
辛,溫[1]。
3.4 功能主治
下氣,消痰,潤肺,寬腸[1]。主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祕[1]。
3.5 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3.6 化學成分
4 《*辭典》·白蘇子
4.1 出處
《飲片新參》
4.2 拼音名
Bái Sū Zǐ
4.3 別名
4.4 來源
4.5 原形態
白蘇(《本草圖經》),又名:荏(《別錄》),南蘇(《滇南本草》),白紫蘇、假紫蘇(《生草藥性備要》),家蘇(《植物名實圖考》),山紫蘇、臭蘇、犬屎薄、犬屎蘇。
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氣,高0.5~1.5米。莖綠色,圓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細長白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圓形,長3~9.5釐米,寬2~8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綠色而具毛,下面稍蒼淡且有腺點;葉柄長10~45毫米,密被白毛。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狀;萼鍾狀,具5齒和10條脈紋,分2脣,外面有毛及腺點,內面喉部有長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狀,2脣形,外面有毛,內面中部有毛1圈,上脣2淺裂,裂片較寬,先端略凹,下脣3裂,兩側的裂片半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強,稍伸出,花絲無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無毛,稍伸出,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長約2毫米,徑約1.7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4.6 生境分佈
野生於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佈。產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4.7 性狀
乾燥的果實,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圓錐體狀,長徑2.5~3.5毫米,短徑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黃白色,有隆起的網紋。果皮質脆,易壓碎。種仁黃白色,富油質。氣微香,嚼之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無雜質者爲佳。
4.8 化學成份
種子含脂肪油,主爲亞麻脂和甘油三棕櫚酸酯。全草含揮發油,袖中含l-紫蘇醛、白蘇烯酮、松茸醇和l-芳樟醇。
4.9 性味
①《別錄》:"味辛,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辛,平。"
4.10 功能主治
①《別錄》:"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體’一作’髓’)。"
②《食療本草》:"生食,止渴潤肺。"
4.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
4.12 備註
4.13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