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杏

中藥學 利水滲溼 中藥材 清熱解毒 止血 止痛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yín xìng

2 概述

白銀杏中藥名,出自《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爲蕭步丹《嶺南採藥錄》記載的救必應之別名[1]

3 別名

熊膽木、白銀香、九層皮[2]

4 來源及產地

冬青科植物鐵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樹皮或根皮[2]分佈長江流域以南及臺灣[2]

5 性味

苦,寒[2]

7 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8 運用

救必應葉:搗敷跌打損傷;研末調塗瘡瘍燒傷創傷出血[2]

9 化學成分

樹皮含救必應酸、救必應酮酸、3-乙酰齊墩果酸芥子醛、丁香苷(Syringin)。還含黃酮苷、鞣質、β-香樹脂醇、β-谷甾醇[2]

10 藥理作用

丁香苷有局部止血作用,還能收縮離體兔耳血管[2]。黃酮苷部分對動物小腸解痙作用[2]煎劑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傷寒及綠膿等桿菌[2]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