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secondary monoclonal gammopathy)。又稱爲伴發於非漿細胞性疾病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本身通常不引起臨牀表現或體徵。病人的臨牀表現主要與其原發病有關。在少數情況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紅細胞、抗凝血因子或抗胰島素特性,可引起溶血性貧血、獲得性血管性假血友病或低血糖症。
根據血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尿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有原發病存在、排除惡性漿細胞病,即可診斷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本身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當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引起溶血性貧血、獲得性血管假性血友病、低血糖或其他症狀時,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預後與原發病有關。
7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病因
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可見於多種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舍格倫綜合徵、硬皮病、惡性貧血、克羅恩病等)、癌症、(結腸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感染性疾病(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棒狀桿菌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鉅細胞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等)、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內分泌系統疾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代謝性疾病(戈謝病等)、骨髓增生性疾患(慢性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T細胞淋巴瘤等。還有報道在化療後、放療後及骨髓移植後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對於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出現於上述各種疾病中究竟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是兩者有着內在聯繫,目前尚無肯定一致的結論。
8 發病機制
根據單克隆免疫球蛋白不具有抗腫瘤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及切除腫瘤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依然存在的事實,一般認爲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與腫瘤同時存在恐系巧合。流行病學調查未發現腫瘤患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發生率與正常人羣有明顯差異的事實也支持這一觀點。但是少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類風溼因子特性或參與冷球蛋白的形成,表明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部分周圍神經病患者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可與周圍神經髓鞘磷脂結合,可能參與發病過程,但大多數週圍神經病患者並無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表明另有發病機制。
9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臨牀表現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本身通常不引起臨牀表現或體徵。病人的臨牀表現主要與其原發病有關。在少數情況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紅細胞、抗凝血因子或抗胰島素特性,可引起溶血性貧血、獲得性血管性假血友病或低血糖症。
10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血常規與伴有相關疾病有關,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正常或稍低。
2.血清蛋白電泳顯示在γ區或快γ區、β區有M蛋白,M蛋白濃度一般低於3g/L(IgG<2g/L,IgA、IgM<1g/L),免疫電泳顯示M蛋白多爲IgG型,其次爲IgM、IgA,IgD罕見。輕鏈以κ鏈爲主。
3.尿本-周蛋白多爲陰性或少量。
12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診斷
根據血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尿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有原發病存在、排除惡性漿細胞病,即可診斷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14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治療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本身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當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引起溶血性貧血、獲得性血管假性血友病、低血糖或其他症狀時,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
15 預後
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預後與原發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