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bēi diē[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
2 英文參考
guilt complex due to heart blood insuf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卑惵(diē碟[1])(guilt complex due to heart blood insufficiency[2])爲病證名[2]。是指心血不足,神氣失養,以神氣衰頹,怕見人,居暗處,內疚,抑鬱,自卑,重者自感有罪,他人錯誤也歸自己,常欲贖罪,嚴重時成妄想或爲精神分裂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即自怯畏懼之病證[2]。
6 關於怔忡
怔忡(severe palpitation[2][3])爲病名[4]。是指以心跳劇烈,不能自安,而又持續不斷爲主要表現的心悸[4][4]。怔忡爲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4]。
《醫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築築惕惕然動而不安,俗名心跳。”
6.1 怔忡的症狀
病人終日覺心中悸動不安,常伴短氣乏力,神倦懶言等症,稍勞尤甚[5]。全身情況較重[5]。
6.2 怔仲的病因病機
怔仲多因平素體質虛弱,心虛膽怯,遇險臨危,感受驚恐,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爲心悸;
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損,不能上奉;
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爲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爲由各種因素使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影響自主神經功能,使心臟血管功能異常;或由於憂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過度勞累而誘發。
6.3 怔仲的辨證分型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兼見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腰痠耳鳴,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
心陽不振、水氣凌心:兼見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細沉。
心脈瘀阻:兼見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有結代。
6.4 怔仲的治療
6.4.1 體針
取心俞、郄門、內關、通裏等穴爲主[6]。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俞、足三裏;痰火內動者加豐隆、解溪;水飲內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瘀血阻滯者加曲澤、血海;心神不寧加通裏、丘墟;陰虛火旺加厥陰俞、陰交、太溪[6]。
方義 以安神定悸爲主,取心包經郄門,心經原穴神門,兩穴合用寧心定驚;心俞可益心氣,寧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闕,俞募相配,補益心氣,調理氣機,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隨證配穴 心膽氣虛—膽俞,心脾兩傷—脾俞,心腎不交—腎俞、太溪,心陽不振—膻中、氣海,心脈痹阻—血海、內關。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2 穴位注射法
水針:取內關、心俞、郄門、厥陰俞,每次選1~2穴,交替使用[6]。用丹蔘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6]。每日或隔日1次[6]。
方法 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