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孢子菌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í bāo zǐ jun1 bìng

2 英文參考

rhinosporidiosis

Rhinosporosis

4 疾病概述

鼻孢子菌病是由西伯鼻孢子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腫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膚甚少波及。

5 疾病描述

鼻孢子菌病是由希伯鼻孢子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腫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我國曾在廣州發現1例,在南京我們曾於3年內發現6例。

6 症狀體徵

據2000例分析,70%波及鼻部,15%波及眼,8%波及其它部位的粘膜,皮膚甚少波及。

(1)鼻型

常起於鼻中隔等粘膜,有異物感、癢、流鼻涕,其中的息肉由無蒂變爲有蒂,逐漸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爲帶菌粘液,常有輕度出血。最終呈球狀帶蒂息肉,呈暗紅或鮮紅色。病變可擴大至脣或鼻咽部,最大者可達20g,以致發生呼吸及吞嚥困難

(2)眼型

90%可波及瞼結膜,也可侵犯球結膜、瞼緣、眼眥及其它眼部附屬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紅至紅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狀體。眼部發紅,畏光,有分泌物,也可發生結膜繼發感染而致眼瞼外翻等。但有時則呈暗紅色,有如血管瘤

(3)皮膚

少見,常發生皮膚粘膜交界區,初起爲小丘疹樣疣狀,漸次融合成浸潤斑塊,以後表現出鋸齒形,常有潰爛及繼發感染。少數可播散而成爲硬的皮下結節,不痛。

(4)其它型

有時侵犯喉、硬齶會厭陰道女陰懸雍垂肛門陰道肛門的損害可呈紅色帶蒂的腫塊。也有報告可波及腮腺氣管支氣管等,後者若發生阻塞可窒息而死。偶有報告可波及脾、肝、肺及腦、耳等。

7 疾病病因

鼻孢子菌病是由希伯鼻孢子菌所引起,但尚未找到其腐生狀態,培養分離也未能成功。有人認爲發病與污水中工作或洗澡有關。曾有人總結迄1964年已報告的2 000例中,88%發現在印度和斯里蘭卡,患者的年齡自3歲直至90歲不等,以20~40歲之間爲最多,而男性患者約佔70%~80%。

8 病理生理

局部的移行上皮常內凹或呈瓶狀形成假囊腫,其內有孢子膿液及粘液,上皮增生變薄,其下有子囊。上皮內可見有孢子中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間或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常有小膿瘍。希伯鼻孢子菌在HE和PAS染色之病理切片中常易找到。

9 診斷檢查

本病可由臨牀症狀、病理及真菌檢查而確診。但由於其紅色贅生物呈息肉狀,易與粘液囊腫血管瘤、溼疣或腫瘤相混淆,應注意區別。隱球菌有時也可引起息肉狀損害,也應作真菌檢查以區別之。

10 治療方案

單個損害可作手術切除,但多見有復發者,故宜同時作兩性黴素B局部浸潤注射或內服酮康唑靜脈點滴氟康唑等以防復發。

11 特別提示

本病多見於男性青年,漁民、農民及潛水員易染本病。在流行地區,家畜如牛、馬等亦可受染,但動物傳染給人或人與人直接傳染尚無報告。

避免接觸污水,防風防沙,講究衛生,不挖鼻孔,不揉眼睛,可防感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