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nose canc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4 鼻息肉的別名·鼻菌
鼻息肉(nasal polyp[2])又稱鼻痔[3]、鼻菌[3]。是指以鼻塞日久,鼻竅內見有表面光滑、觸之柔軟而不痛的贅生物爲主要表現的鼻病[3]。鼻息肉是鼻部常見疾病,也與某些全身疾病有關。其狀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軟,帶蒂而可活動[4]。
《外科正宗》卷四曰:“鼻內息肉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宣通。”
鼻息肉一名,首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原是指鼻塞症狀,“若鼻息肉不通”而言,至隋代《諸病源候論》始列爲病名,並對其病機、症狀做了扼要論述[4]。後世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
4.1 病因病機
《外科大成》卷三:“鼻痔……由肺經溼熱內蒸,如朽木而生芝蘭也。”
多由素嗜炙煿厚味,致使溼熱內生,上蒸於肺胃,結滯鼻竅而成[4]。或因鼻竅長期受風溼熱邪毒侵襲,致肺經蘊熱,失於宣暢,溼熱邪濁漸積鼻竅,留伏不散,凝滯而結成息肉之患[4]。
《醫學入門》卷五:“鼻痔肺風熱極,日久凝濁,結成息肉如棗,滯塞鼻竅。”
4.2 症狀
鼻息肉的主要症狀爲持續性鼻塞,並有嗅覺減退,鼻涕增多,常有頭昏、頭痛[4]。
檢查時,可見鼻腔內一個或多個贅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紅,半透明,觸之柔軟而不痛,可移動[4]。若息肉較多較大,可引起鼻外形的改變,鼻樑變寬而膨大[4]。
4.3 證候分析
偏於熱,則呈淡紅色[4]。
腫物阻於鼻腔,清竅不通,脈絡受阻,故鼻塞多呈持續性,嗅覺減退[4]。
鼻之上爲頞,頞之上爲腦,其氣上通於腦,溼熱停聚,肺竅不利,故頭痛,頭昏,涕多[4]。
4.4 鼻息肉的診斷
鼻腔檢查,發現鼻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帶蒂可活動、質軟無痛的贅生物,爲本病的主要診斷依據[4]。
4.5 鼻息肉的治療
4.5.1 辨證分型
鼻息肉·寒溼凝聚證(nasal polyp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congelation and aggregation)是指寒溼凝聚,以漸進性或持續性鼻塞,嗅覺減退或喪失,鼻黏膜色淡或蒼白,鼻息肉色白透明,伴流涕清稀或白黏、噴嚏多、易感冒、畏風寒,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鼻息肉證候[4]。
鼻息肉·溼熱蘊結證(nasal polyp with dampness-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溼熱蘊積,以持續性鼻塞,嗅覺減退,涕液黃稠,鼻黏膜色紅,息肉灰白、淡紅或暗紅,鼻道有稠膿涕,伴頭痛頭脹、納呆腹脹、大便黏滯、口乾,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息肉證候[4]。
4.5.2 內治
4.5.2.1 治法
清肺宣氣,瀉溼散結[4]。
4.5.2.2 方藥
可選用辛夷清肺飲[備註]辛夷清肺飲(《醫宗金鑑》):辛夷花、生甘草、石膏、知母、梔子、黃芩、枇杷葉、升麻、百合、麥冬加車前子、澤瀉、殭蠶等治療:方中用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胃之熱,辛夷花、枇杷葉宣疏肺氣。加用車前子、澤瀉、殭蠶以瀉溼解毒[4]。
若頭痛加白芷、蔓荊子等以疏散風邪,清利頭目。方中百合、麥冬甘寒礙溼,可減去不用[4]。
若涕痰多,宜燥溼化痰,行氣散結,可選用二陳湯加貝母、殭蠶、枳實、絲瓜絡治療:方中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溼化痰,加貝母、殭蠶、枳實、絲瓜絡以行氣通絡,散結消腫[4]。
若息肉暗紅者,可酌加用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川芎、丹皮之類[4]。
以蒼耳散爲主方治療鼻息肉:肺經鬱熱者合桃紅四物湯,脾溼犯肺者合二陳湯,脾肺氣虛者合補中益氣湯[5]。
4.5.3 外治
1)用有腐蝕收斂作用的中草藥末,如硇砂散、明礬散等,用水或香油調和,放於棉片上,敷於息肉根部或表面,每天1次,7~14次爲一療程。或於息肉摘除後1星期敷藥,可減少復發。[5]
2)苦丁香、甘遂各18 g,青黛、草烏、枯礬各3g,共研細末,麻油調合,點塗息肉上,每日一次。或用瓜蒂、細辛等分,研末,每用少許吹息肉處。[5]
消息散:白芷、辛夷、薄荷各6 g,研面,加冰片0.5g,麝香0.3 g,合研極細面,裝瓶內備用。用時取藥粉少許,吹入息肉處,或用蜜調,塗息肉處,每日2次。
消息油:白芷、辛夷、杏仁、甘遂各20g,芝麻油250 ml。將藥與油同放鍋內浸24 h後,加火將藥炸成黑黃色爲度,離火除去藥渣,加液狀石蠟500 ml、冰片1.5 g、薄荷霜1g,攪勻過濾,分裝入滿瓶內備用。用時仰頭滴鼻,或用棉球蘸藥塞鼻,每日2~3次。
4)摘除息肉。
《外科正宗》卷四載有“取鼻痔祕法”:“先用茴香草散(茴香草、高良薑曬乾,等分爲末)連吹二次,次用細銅箸二根,箸頭鑽一小孔,用絲線穿孔內,二箸相離五分許,以二簪頭直入鼻痔根上,將箸線絞緊,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觀其大小,預用胎髮燒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內,其血自止。”
現代摘除息肉方法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從手術器械及用藥等方面做了改進[6]:
鼻息肉患者,身體一般情況良好,可行手術摘除。如有下列情況,暫緩手術。
(1)身體有急性病存在時,暫緩手術。
(3)血液病如粒細胞減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不宜手術。
術前準備:
術前1h給苯巴比妥0.06~0.09g口服,剪除鼻毛。
手術步驟:
(1)以棉片蘸2%地卡因溶液或4%可卡因溶液,做鼻粘膜表面麻醉2次,每次時間爲5 min。
(2)用鼻息肉圈套器套住鼻息肉根部,將息肉從根部絞斷並取出。如一次套不乾淨,可多次將其套出。
術後護理:
(1)術後宜安靜休息。
(2)注意鼻腔出血情況,如少許出血,可不必處理。如滲血量多,應取出再行填塞,並可給予止血藥物。
(3)術後24 h,取出鼻腔填塞物。如出血多,可用1%麻黃素溶液棉片再予填塞壓迫止血。必要時,再用凡士林紗布填塞。如術後數天,仍有出血,多數由於術面感染,必須結合抗菌消炎藥物治療。
(4)取出紗條後,鼻腔使用1%麻黃素及5%強蛋白銀溶液等交替滴鼻。術後第7天開始,可用硇砂散或明礬散敷放於鼻息肉的根部處,減少息肉的復發機會。
5 鼻道惡性腫瘤·鼻菌
鼻菌(nose cancer)爲病名。是指發生於鼻部的惡性腫瘤[6][6]。
5.1 辨證分型
5.1.1 火毒蘊結
鼻菌·火毒蘊結證(nose cancer with fire-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火毒蘊結,以鼻塞,頭痛,鼻流污濁血涕,鼻內惡臭,鼻腔腫物色紅或暗紅,潰爛,伴口苦咽乾、渴而喜飲、心煩失眠、便祕尿赤,舌質紅,苔黃或黃燥,脈弦滑或弦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菌證候[6]。
5.1.2 痰瘀互結
鼻菌·痰瘀互結證(nose cancer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stasis)是指痰瘀互結,以鼻腔贅生物色較淡,表面分泌物較多,頸部或有惡核,伴咳嗽痰多、胸悶不適、體倦身重、頭痛頭重、噁心嘔吐、胃納欠佳,或大便溏薄,舌質淡紅或暗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鼻菌證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