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ǔ qì wán

2 英文參考

Qi Supplementing Pill

3 傅青主男科》:補氣丸

3.1 處方

人蔘3兩,黃耆3兩,茯苓4兩,白朮8兩,白芍3兩,陳皮1兩,炙草8錢,麥冬3兩,五味子1兩,遠志1兩,白芥子1兩。

3.2 製法

煉蜜爲丸。

3.3 功能主治

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

3.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早晨白水送下。

3.5 摘錄

傅青主男科

4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補氣丸

4.1 處方

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4.2 製法

上爲細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補虛壯筋骨。主臍下撮痛及小腸氣

4.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

4.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5 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5.1 方名

補氣丸

5.2 組成

防己1兩,犀角(鎊)1兩,葶藶(隔紙炒)1兩,牽牛子半生半熟)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煅,去核)1兩,海蛤1兩,芎1兩,生乾地黃(焙)1兩,大黃2兩半,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郁李仁(去皮尖,炒)1兩,木香1兩。

5.3 主治

三焦病水腫腹脹不利,小水不利。

5.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若覺氣壅,加至15丸;如覺通,則減3-5丸;大小便不通,即服30丸。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6 附註

普濟方》有“乾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