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Bushen Wan
2.2 標準編號
WS3-B-0291-90
2.3 處方
鎖陽 60g 龜板 60g 熟地黃 150g 枸杞子 90g 天冬(燙) 60g 知母 60g 白芍 60g 乾薑 15g 黃柏 60g 五味子 30g
2.4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 90~ 110g,製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狀
本品爲深棕色大蜜丸;氣微,味甘、微苦,辛。
2.6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26~ 110μm。纖 維束鮮黃色,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木化增厚。種皮表皮 石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較厚,孔溝細密,胞腔含暗棕色物。
2.7 檢查
2.8 功能與主治
鎖陽固精,滋陰補腎。用於腎水不足,陰虛陽亢,頭暈咳嗽,腰 膝痠痛,夢遺滑精。
2.9 用法與用量
空腹鹽水送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規格
每丸重 6g
2.11 貯藏
密封。
3 藏藥部頒標準
3.1 拼音名
Bushen Wan
3.2 英文名
3.3 標準編號
WS3-BC-0317-95
3.4 處方
牛睾丸 100g 馬睾丸 100g 羊睾丸 100g 鹿鞭 100g 驢鞭 100g 手參 150g 黃精 150g 枸杞 200g 甘草 200g
3.5 製法
以上九味,先將牛睾丸、馬睾丸、羊睾丸、手參用犏牛奶煮熟陰乾,鹿 鞭、驢鞭與煮後陰乾的牛睾丸、馬睾丸、羊睾丸、手參同切成小塊,用砂石炒黃,棄去 砂石,加入黃精、枸杞、甘草研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 100g煉蜜制成大密 丸,即得。
3.6 性狀
本品爲黃褐色的大蜜丸;氣微腥、味酸甜、苦、澀。
3.7 檢查
3.8 功能與主治
3.9 用法與用量
一次1丸,一日1次,睡前開水沖服。
3.10 規格
每丸重 9g。
3.11 貯藏
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 起草
4 補腎丸介紹
4.1 藥品類型
4.2 藥品名稱
4.3 藥品漢語拼音
4.4 藥品英文名稱
4.5 成份
4.6 性狀
4.7 作用類別
4.8 適應症/功能主治
4.9 規格
每丸重9克
4.10 用法用量
一次1丸,一日1次,睡前開水沖服。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應
4.13 注意事項
1.忌油膩食物。
2.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3.服藥二週或服藥期間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4.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6.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4.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4.15 藥理作用
4.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5 《得效》卷十六
5.1 組成
巴戟(去心)半兩,山藥半兩,破故紙(炒)半兩,茴香半兩,牡丹皮半兩,肉蓯蓉1兩(洗),枸杞子1兩,青鹽1分(後入)。
5.2 主治
5.3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5.4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5 臨牀應用
6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6.1 組成
羊腎1對(去筋膜),黃耆(蜜炙,銼)1兩,麻黃根1兩,當歸(切,焙)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
6.2 主治
6.3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鹽酒送下,空心、午前各1服。
6.4 製備方法
7 《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7.1 組成
澤瀉(去苗葉)1兩,菟絲子(酒浸,焙,別搗)1兩,五味子(炒)2兩,熟乾地黃(焙)2兩,茺蔚子2兩,山芋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
7.2 主治
目暗浮花,恐變成黑風內障。
7.3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7.4 製備方法
8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
8.1 組成
黃柏2兩,知母2兩,龜版2兩,鎖陽2兩,天門冬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5兩,枸杞子3兩,乾薑5錢,五味子1兩。
8.2 功效
8.3 主治
腎水不足,陰虛陽亢,頭暈咳嗽,腰膝痠痛,四肢無力,夢遺滑精。
8.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炒鹽湯送下。
8.5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煉蜜爲丸,2錢重。
10 《聖惠》卷三十
10.1 組成
熟乾地黃1兩,巴戟3分,黃耆3分(銼),石斛1兩(去根,銼),人蔘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桂心3分,牛膝1兩(去苗),山茱萸3分,防風3分(去蘆頭),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爲末),羌活3分,肉蓯蓉1兩(酒浸1宿,颳去皴皮,炙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丹蔘3分,五味子3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遠志半兩(去心),柏子仁1兩。
10.2 主治
10.3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10.4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5 用藥禁忌
忌生冷、毒滑、魚肉。
11 《異授眼科》
11.1 方名
11.2 組成
菟絲子、枸杞、白硃砂、青鹽、熟地、破故紙、石斛、巴戟天、丹皮、酸棗仁、肉蓯蓉、茴香。
11.3 主治
目珠上轉如月出東海狀。
11.4 用法用量
鹽湯送下。
11.5 製備方法
12 《祕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12.1 方名
12.2 組成
五味子1兩,人蔘1兩,澤瀉1兩,幹山藥1兩,車前子1兩,茯苓1兩,細辛1兩,黃芩1兩,乾地黃3分。
12.3 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茶清送下。
1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3 《聖惠》卷三十三
13.1 方名
13.2 組成
磁石2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爲末),五味子1兩,細辛1兩,熟乾地黃1兩半,澤瀉1兩,茺蔚子1兩半,薯蕷1兩,覆盆子1兩半,肉蓯蓉1兩半(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幹),車前子1兩。
13.3 主治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送下。
1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4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14.1 方名
14.2 組成
麥門冬(去心,焙)、遠志(去心)、乾薑(炮)、防風(去叉)、烏喙(炮裂,去皮臍)、枸杞根、牛膝(去苗,酒浸,切,焙)、萎蕤、肉蓯蓉(酒洗,切,焙)、棘刺、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防葵、石龍芮、萆薢、山芋各等分。
14.3 主治
虛勞腎氣不足,膝脛痛,陽氣衰弱,小便數,囊冷溼,尿有餘瀝,精自出,陰痿不起,悲恚消渴。
14.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加至20丸,食前溫酒送下,日3次。
14.5 製備方法
15 《梅氏驗方新編》卷一
15.1 方名
15.2 組成
人蔘、白蒺藜、白朮、杏仁、蒼朮、蛤蚧、玉屑、白石脂、車前子、金櫻子、旋覆花、五味子、黃精各等分。
15.3 主治
目患花翳白陷。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米湯送下。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6 《銀海精微》捲上
16.1 方名
16.2 組成
石菖蒲1兩,枸杞子1兩,白茯苓1兩,人蔘1兩,山藥1兩,澤瀉1兩,菟絲子1兩,肉蓯蓉1兩。
16.3 主治
眼目有黑花,芒芒如蠅翅者。
16.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鹽湯送下。
16.5 製備方法
煉蜜爲丸。
16.6 附註
18 《保命歌括》卷十三
18.1 方名
18.2 組成
黃柏(鹽酒拌,瓦上炒)2兩,知母(去皮毛,酒拌溼,炒)2兩,敗龜版(酥炙)4兩,杜仲(薑汁拌,炒斷絲)7錢半,枸杞子7錢半,五味子7錢半。
18.3 主治
18.4 用法用量
18.5 製備方法
19 《簡明醫彀》卷五
19.1 方名
19.2 組成
熟地1錢半,當歸1錢半,杜仲1錢半,白芍7分,破故紙7分,枸杞子7分,黃柏(酒炒)7分,川楝肉7分,茴香(鹽、酒炒)7分,川芎7分,桃仁1錢(炒)。
19.3 主治
腎虛腰痛。
19.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鹽湯送下。
1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0 《醫學綱目》卷四引東垣方
20.1 方名
20.2 別名
20.3 組成
龜版(酒炙)4兩,知母(酒浸,炒)3兩,黃柏(炒焦)3兩,乾薑1兩(1方無姜,有側柏葉)。
20.4 主治
陰虛血少。
20.5 用法用量
口服。一方用地黃膏爲丸。
20.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粥爲丸。
20.7 附註
21 《濟生》卷五
21.1 方名
21.2 組成
磁石(火煅,醋淬7次,水飛)2兩,菟絲子(淘淨,酒浸蒸,別研)2兩,五味子1兩,熟地黃(酒浸,焙)1兩,枸杞子1兩,楮實子1兩,覆盆子(酒浸)1兩,肉蓯蓉(酒浸,焙)1兩,車前子(酒蒸)1兩,石斛(去根)1兩,沉香(別研)半兩,青鹽(別研)半兩。
21.3 主治
21.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鹽湯送下。
21.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2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22.1 方名
22.2 組成
肉蓯蓉(酒浸,焙)3兩,黃耆(炙,銼)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澤瀉2兩,巴戟天(去心)2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白朮1兩,牡蠣(煅過,研細)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菟絲子(酒浸,搗焙)1兩,乾薑(炮)1兩,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1兩,檳榔(銼)1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五味子(炒)1兩半。
22.3 主治
22.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2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3 《丹溪心法》卷三
23.1 方名
23.2 組成
熟地8兩,菟絲子(酒浸)8兩,歸身3兩半,蓯蓉(酒浸)5兩,黃柏(酒炒)1兩,知母(酒浸)1兩,故紙(酒炒)5錢,山萸肉3錢半。
23.3 功效
補腎滋陰。
23.4 主治
23.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23.6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3.7 附註
25 《醫統》卷四十八引丹溪方
25.1 方名
25.2 組成
黃柏(制)2兩,龜版(酥炙)2兩,杜仲(制)2兩,牛膝(酒洗)2兩,陳皮2兩,五味子5錢。
25.3 主治
虛損。
25.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酒送下。
25.5 加減
冬,加乾薑5錢。
25.6 製備方法
25.7 各家論述
《醫方考》:黃柏、龜版、杜仲、牛膝、皆濡潤味厚物也。故能降而補陰,複用陳皮籍以疏滯。夏加五味者,扶其不勝之金也,冬加乾薑者,壯其無光之火也。經曰,無伐天和,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