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Shenzhu Jianpi Wan
2.2 標準編號
WS3-B-1765-94
2.3 處方
黨蔘 87g 半夏 (制) 87g 白朮 (炒) 174g 砂仁 87g 山楂 (炒) 130g 厚朴 (姜制) 87g 六神曲 (炒) 130g 陳皮 87g 茯苓 87g 甘草 26g
2.4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薑 174g,分次加水煎煮, 濾過,用煎液泛丸,乾燥,即得。
2.5 性狀
本品爲棕黑色的水丸;氣微香,味甘、微苦。
2.6 鑑別
(1)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 成晶纖維。石細胞分枝狀,壁厚,層紋明顯。果皮石細胞淡黃色、淡紫紅色,類圓形或 類方形,直徑約125μm。內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棕紅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厚,胞 腔含硅質塊。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 4 ~6μm。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薄壁組織中。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 充塞於薄壁細胞中。草酸鈣針晶成束,長32~144μm,存在於粘液細胞中或散在。聯結 乳管直徑12~15μm,淺黃棕色,含細小顆粒狀物。
(2) 取本品 6g,研細,加甲醇20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5ml,作爲 供試品溶液。分別取厚朴酚與和厚朴酚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中各含1mg 的溶液, 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 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甲醇(27: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 香 草醛硫酸溶液,置100℃ 烘約10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 取本品 20g,研細,加石油醚(30~60℃)30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 0.5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陳皮對照藥材 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附錄57頁)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 -乙醚(8:1) 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硫酸乙醇溶液(1→10) 。供試品色譜 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7 檢查
2.8 功能與主治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2 次。
2.10 規格
每50丸重 3g
2.11 貯藏
密閉,防潮。
3 參術健脾丸介紹
3.1 藥品類型
3.2 藥品名稱
3.3 藥品漢語拼音
3.4 藥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症/功能主治
3.9 規格
每50丸重3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3.11 禁忌
孕婦忌服。
3.12 不良反應
3.13 注意事項
1.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2.不適用於腸結核腹瀉,主要表現爲午後低燒、盜汗、晨時腹瀉。
4.服藥三天症狀無改善,或出現其他症狀時,應立即停用併到醫院診治。
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8.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3.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5 藥理作用
3.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5 《回春》卷三
5.1 方名
5.2 組成
蒼朮8兩(2兩鹽水浸,2兩米泔浸,2兩醋浸,2兩蔥白炒),人蔘2兩,白朮(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幹山藥(炒)2兩,破故紙(酒炒)2兩,枸杞子(去硬)2兩,菟絲子(酒制,焙)2兩,蓮肉(去心)2兩,川楝子(取肉)1兩半,五味子1兩半,川牛膝(去蘆)1兩半,川椒(去目,炒)5錢,小茴香(鹽炒)5錢,陳皮5錢,木香(不見火)5錢,遠志(甘草水泡,去心)5錢。
5.3 功效
滋養元氣,補理脾胃,益腎水,溫下元,進飲食,調中下氣,除寒溼,大補諸虛。
5.4 主治
5.5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空心鹽湯送下,以幹物壓之。
5.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6 《成方便讀》卷三引東垣方
6.1 方名
6.2 組成
人蔘2兩,陳皮1兩,白朮(土炒)2兩,麥芽(炒)1兩,山楂1兩5錢,枳實3兩。
6.3 主治
脾虛飲食不消。
6.4 用法用量
米飲送下。
6.5 製備方法
神曲糊爲丸。
6.6 各家論述
夫脾胃之虛,其來也漸,固爲病之本。而食積停滯,其來也驟,則爲病之標。治病當明標本緩急,急則治其標,故方中雖消補並行,而仍以治標爲急。故君以枳實之苦寒,破氣行血,消食消痰,爲磨積之主藥。而後以參、術駕馭之,不使其過而傷正。且枳實得參、術之力,而用益彰,參、術得枳實,則補而不滯,兩者互相爲用。然畢竟因食積起見,故又以麥芽之化谷,山楂之化肉,而贊助之。脾虛停積,則氣不行,故以陳皮理之;用神曲糊丸者,助其蒸化,米飲下者,藉谷氣以和脾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