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清肝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ái hú qīng gān sǎn

2 保嬰撮要》卷十三:柴胡清肝散

2.1 別名

柴胡梔子散(《保嬰撮要》卷十三)。

2.2 處方

柴胡 黃芩(炒)人蔘 川芎各3克 山梔(炒)4.5克 連翹 甘草各1.5克 桔梗(炒)2.1克

2.3 功能主治

肝經風熱,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瘡瘍

2.4 用法用量

上藥水煎,母子服之。

2.5 摘錄

保嬰撮要》卷十三

3 《陳素閹婦科補解》卷三:柴胡清肝散

3.1 處方

柴胡3克,龍膽草3克,當歸3克,川芎3克,黃芩3克,白芍3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黃連吳茱萸汁炒)3克。

3.2 功能主治

清肝和胃。主肝熱犯胃,肝火鬱遏。(妊娠嘔吐

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4 摘錄

《陳素閹婦科補解》卷三

4 《金鑑》卷五十二:柴胡清肝散

4.1 處方

銀柴胡梔子(微炒)、連翹去心)、胡黃連生地黃赤芍龍膽草青皮(炒)、甘草(生)。

4.2 功能主治

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4.3 用法用量

燈心竹葉爲引,水煎服。

4.4 摘錄

《金鑑》卷五十二

5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柴胡清肝散

5.1 別名

柴胡清肝湯柴胡清肝飲

5.2 處方

柴胡黃芩(炒)5分,人蔘1錢,山梔(炒)1錢,川芎1錢,連翹8分,桔梗8分,甘草5分。

5.3 功能主治

清肝解鬱。主肝膽熱盛,頭昏目眩,乍寒乍熱,或寒熱往來,口中味酸,或耳前後腫痛,或發瘡瘍,或患乳癰,脈弦數。

5.4 用法用量

柴胡清肝湯(《醫學入門》卷八)、柴胡清肝飲(《審視瑤函》卷四)。

5.5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柴胡疏肝鬱以達熱,桔梗清咽膈以達肝,黃芩清膈熱涼肝,連翹清心熱散結,川芎血海以解鬱,人蔘氣海以助化,山梔清利三焦甘草調和中氣。爲散,竹葉湯下,俾木鬱得伸,則肝火自散而胃氣敷化有權,安有口酸之患乎?

5.6 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6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柴胡清肝散

6.1 處方

柴胡龍膽草當歸川芎黃芩白芍知母、生地、桔梗甘草黃連吳茱萸汁炒)。

6.2 功能主治

肝火鬱遏而致妊娠吐酸者。

6.3 各家論述

是方清肝火和肝血爲主,四物、知、草以滋陰生血,柴、膽、芩、連以清肝火桔梗之苦辛以升提氣血之鬱也。

6.4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7 醫略六書》卷二十一

7.1 方名

柴胡清肝散

7.2 組成

柴胡5錢,黃芩1兩半(炒),人蔘1錢,生地5錢,當歸1兩,赤芍1兩,連翹3兩,甘草5錢,山梔1兩半(炒)。

7.3 功效

調血清火。

7.4 主治

肝火傷營,耳衄,脈弦數者。

7.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去滓,微溫服

7.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7.7 各家論述

山梔清肝,能降曲屈之火;黃芩清肺,善滌胸中之熱;歸、芍調營氣以降血;參、草扶元氣以緩肝;柴胡疏肝解熱;連翹清心瀉熱;生地涼血以止耳衄。此調血清火之劑,爲肝火傷營衄之專方。

8 明醫雜著》卷六

8.1 方名

柴胡清肝散

8.2 別名

柴胡清肝飲

8.3 組成

柴胡1錢,黃芩(炒)1錢,黃連(炒)7分,山梔(炒)7分,當歸1錢,川芎6分,生地黃1錢,牡丹皮1錢,升麻8分,甘草3分。

8.4 主治

肝氣鬱結風熱外侵,頸項結核,腫痛不消,或有寒熱肝熱犯脾,口脣腫裂;婦人肝火內盛,月經光期而量多者。

8.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6 加減

脾胃弱,去芩、連,加芩、術。

8.7 附註

柴胡清肝飲(《證治匯補》卷四)。

9 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9.1 方名

柴胡清肝散

9.2 組成

柴胡黃芩膽草川芎芍藥山梔連翹甘草漏蘆

9.3 主治

乳母情慾厚味積熱,傳兒患淋者。小兒肝熱下淋。

9.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