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平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ái píng tāng

2 英文參考

combination of 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with power

3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湯

3.1 處方

銀柴胡6克 黃芩4.5克 人蔘去蘆半夏(湯泡七次)各3克 甘草1.5克 陳皮3.6克 蒼朮(泔浸)4.5克 厚朴(姜制)3克

3.2 功能主治

和解少陽,祛溫和胃。主溼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

3.3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至320毫升,來發先服。

瘧發於午前爲陽,屬氣虛,加白朮土炒)2.4克,白茯苓(去皮)2.1克;發於午後爲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2.7克,川芎2.1克;發於午前,延及午後,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2.4克,麥芽(炒)2.1克,山楂3克,枳實麩炒)3克。

3.4 摘錄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三引《宦邸便方》

4 《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湯

4.1 別名

柴平飲、柴平煎

4.2 處方

銀柴胡2錢,黃芩1錢5分,人蔘去蘆)1錢,半夏(湯泡7次)1錢,甘草5分,陳皮1錢2分,蒼朮(泔浸)1錢半,厚朴(姜制)1錢。

4.3 功能主治

痎瘧溼瘧食瘧;春嗽。

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兒飲食無節,復受風暑之氣,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症輕者。

4.4 用法用量

柴平飲(《證治寶鑑》卷二)、柴平煎(《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

發於午前爲陽,屬氣虛,加白朮土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發於午後爲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9分,川芎7分;發於午前,延及午後,此氣血兩虛,上4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8分,麥芽(炒)7分,山楂1錢,枳實麩炒)1錢。

4.5 各家論述

①《增補內經拾遺》引《宦邸便方》:方用小柴胡湯以散風寒平胃散以消飲食,故曰柴平。②《醫方考》:用小柴胡湯和解表裏平胃散健脾制溼,二方合而爲一,故名曰柴平。

4.6 摘錄

《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宦邸便方》

5 《便覽》卷二

5.1 方名

柴平湯

5.2 組成

人蔘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等分

5.3 主治

瘧疾熱多寒少,及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5.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