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án huā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蟬花

2.1 拼音名

Chán Huā

2.2 別名

蟬蛹草、蛹茸、蟬茸菌、蟲花

2.3 來源

真菌子囊菌綱肉座目麥角蟬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以子實體入藥。

2.4 性味

甘,寒。

2.5 功能主治

用於驚癇心悸,小兒夜啼,久翳不退,瘧疾

2.6 備註

(1)民間亦認爲功同蟬蛻

(2)寄主爲蟬科蛁蟟Oncotympans macula ticollia Motsch.及他種蟬的蟬蛹。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蟬花

3.1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1.《本草圖經》:今蜀中有一種蟬,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醫工雲,入藥最奇。

2.《證類本草》:蟬花,所在皆有,七月採。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3.2 拼音名

Chán Huā

3.3 英文名

Cicada Slough

3.4 別名

蟲花、冠蟬、蝘花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麥角菌科真菌蟬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蟬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蟲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saria cicadae Miquel;Cordyceps cicadae Shing

採收和儲藏: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曬乾

3.6 形態

1.蟬棒束孢菌 孢梗束叢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鮮時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徑0.1-0.2cm,基部有時聯接,頂部分枝並布有一層粉末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方卵形,兩端稍尖,(6-9)μm×(2-2.5)μm,常含有2個油球,透明無色。

2.大蟬草 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cm,徑1-1.4cm,形似蟬蛻。蟲體頭部具1-2枚棒狀子座,長條形或捲曲,分枝或不分枝,長3-7cm,徑3-4mm,黑褐色,頂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數細小點狀突起。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蟬幼蟲上。

2.生於蟬幼蟲上。

資源分佈:1.分佈於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2.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3.8 性狀

1.性狀鑑別 (1)蟬棒束孢菌 本品由蟲體與其頭部長出的孢梗束組成。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cm,直徑1-4cm,表面棕黃色,大部爲灰色菌絲所包被,頭部叢聚孢梗束。孢梗束分枝或不分枝,長1.6-6cm,分結實部和柄部;結實部長橢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長5-8mm,直徑2-3mm,折色粉狀,柄部直徑1-2mm,褐色至黑褐色。質脆,易折斷,蟲體內充滿白色或類白色鬆軟物質。氣微香,味淡。

(2)大蟬草 本品由蟲體與其前端長出的子座組成。子座1-2個,分枝或不分枝,長3-7cm,褐色;頭部膨大,其頂端漸細,長4-6mm,直徑6.5-7mm,表面可見小點(子囊殼向外突出的孔口),柄部直徑4-5mm。蟲體白色,體內佈滿白色菌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2.顯微鑑別 (1)蟬棒束孢菌 分生孢子梗瓶狀,中部膨大,末端漸細或突然窄細,長5-8μm,直徑2-3μm常成叢聚生在束絲上,形如花瓣狀。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紡錘形或窄腎形,長5-14μm,直徑1.8-3.5μm,含1-3脂肪滴。

(2)大蟬草 子座頭部橫切面:子囊殼埋生於子座內,瓶狀,長350-540μm,直徑125-300μm;子囊圓柱形,有扁球形帽部,長262.5-378μm,直徑6.2-9.1μm;子囊孢子細長絲狀,多橫隔,斷裂後矩形小段長3.5-5.2μm,直徑1.7-2.6μm。

3.9 化學成份

大蟬草果實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組成。蟲體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3.10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大蟬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腫瘤作用

2.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天然蟬花或人工培養品稀醇提取物能明顯減少其自主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時間,提高閾下催眠量戊巴比妥鈉的小鼠入眠率;延長中樞興奮藥士寧和戊四氮所致辭小鼠驚厥的潛伏時間。經化學刺激法和熱板法證明:兩者鎮痛作用明顯。給正常和酵母致熱大鼠腹腔注射,具有明顯的降溫作用。另有資料進一步證明,蟬花及其人工培養物,有明顯的鎮痛、鎮靜及解熱作用

3.毒性 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天然蟬化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60g/kg,觀察72h,20只小鼠無1只死亡,給藥後動物僅活動減少,24h後均恢復正常。腹腔注射的LD50爲12.5±2.1g/kg,毒性反應表現爲扭體、活動減少、呼吸困難直至死亡。亞急性毒性實驗表明,三組大鼠分別以1g/kg,3g/kg,9g/kg灌胃給藥, 連續28d,結果動物的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未見異常改變,對心、肝、脾、肺、腎等重要臟器病理學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改變。

3.11 炮製

雷公炮炙論》: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後於屋下懸幹,去甲、土後,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研細用之。

3.12 性味

甘;寒;無毒

3.13 歸經

肺、肝經

3.14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透疹熄風止痙;明目退翳。主外感風熱發熱頭昏咽痛;單板機疹初期;疹出不暢;小兒驚風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夜啼

3.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3.16 各家論述

1.《證類本草》:主小兒天吊,驚癇夜啼心悸

2.《綱目》:功同蟬蛻。又止瘧。

3.17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