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炒牛蒡子爲牛蒡子的炮製品。牛蒡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見《食療本草》。牛蒡子爲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1]。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1]。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1]。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1]。
3 炒牛蒡子的炮製方法
明代有焙黃(《普濟方》)、水煮曬乾炒香(《證治準繩》)、酥炙(《外科啓玄》)、酒炒(《醫宗必讀》)等方法[1]。
清代基本同前法[1]。
淨牛蒡子的製法:取原藥材,篩去灰屑及雜質[1]。用時搗碎[1]。
炒牛蒡子的炮製方法:取淨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鼓起,有爆裂聲,斷面淺黃色,略有香氣逸出時,取出[1]。用時搗碎[1]。
7 牛蒡子的功效與主治
牛蒡子治風熱感冒,咳嗽,疹出不暢,咽喉腫痛,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癰腫瘡毒[2]。
牛蒡子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結[2]。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如治溫病初起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痄腮腫痛的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治療瘡瘍,乳癰初起,證見寒熱的荊芥牛蒡湯(《醫宗金鑑》)[2]。
炒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2]。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如治麻疹透發不暢的宣毒發表湯(《醫宗金鑑》);炒後還可殺酶保苷,利於煎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