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尺橈骨幹骨折常見。由於暴力的原因和受傷瞬間肢體的姿式以及肌肉收縮的狀態不同,可以發生尺橈骨幹雙骨折或單骨折。其中,又可發生於不同平面。尺骨幹上1/3骨折合併橈骨小頭脫位(孟氏骨折Montaggia fracture)。橈骨幹下1/3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蓋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其中尺橈骨幹雙骨折佔全身骨折的5.41%,爲第3位。橈骨骨折佔4.23%,爲第5位。尺骨骨折佔1.05%,爲第17位。孟氏骨折佔0.63%,爲第38位。蓋氏骨折佔0.35%,爲第50位。由於前臂具有旋轉功能,一旦發生骨折,除重疊和側方移位外,尚有嚴重的旋轉移位。因此,對復位的要求較高。如手法復位不滿意,難以達到預期功能的恢復,即有手術復位的指徵。相關解剖及影像表現見下圖(圖3.4.6.1-0-1~3.4.6.1-0-6)。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進行。皮膚切口起自尺骨鷹嘴突的下外方,沿尺骨外側緣垂直向下,止於尺骨幹上中1/3交界處,長約8cm。
11.2 2.顯露骨折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再沿尺骨外緣切開骨膜,行骨膜下剝離。將肘後肌、尺側腕伸肌和旋後肌牽向外側,指深屈肌牽向內側,顯露肘關節後外側關節囊及骨折端。
11.3 3.骨折內固定
清除骨折端積血。通常骨折內固定可採用鋼板或髓內針內固定。髓內針內固定的方法是將肘關節屈至90°,從骨折近段髓腔內逆行插入一三角形髓內針,在鷹嘴突處戳一小口,讓髓內針穿出皮膚。然後用骨鉤將尺骨骨折復位,再順行將髓內針打入遠折段髓腔內,針尾剪短折彎置於皮外。對骨不連病人需切除硬化骨端和打通髓腔並行骨移植。檢查橈骨小頭有無復位。當尺骨骨折復位並固定後,有的病人橈骨小頭可自行復位。如未復位,可用手法將橈骨小頭向後(伸型)按壓使之復位。再將肘關節屈至60°~70°,橈骨小頭多能穩定。如橈骨小頭仍不能穩定,則須行環狀韌帶修復。
11.4 4.修復或重建環狀韌帶
縱行切開肘關節後外側關節囊,向外牽開,即可顯露橈骨頭、頸部。檢查環狀韌帶損傷情況,若損傷不嚴重,則行橈骨小頭復位後,用不吸收線或可吸收線縫合環狀韌帶。如撕裂嚴重或已撕脫,則切除整個環狀韌帶,將橈骨小頭復位後切取肱三頭肌腱中1/3腱膜條或在前臂背側切取10cm×1cm深筋膜條,切斷其遠端,但不切斷其近端,使其成爲帶蒂筋腱膜或筋膜條,將此筋膜條繞過橈骨頸的後內側,再在頸的前方繞至後外側,筋膜的光滑面面對橈骨頸,以重建環狀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