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呃逆(hiccough[2][3])爲症狀名[4]。見《萬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4]、噦逆[5]。《內經》稱噦[5]。金、元多稱咳逆[5]。又稱喫逆、喫忒[5]。俗稱打咯忒[5]。呃逆以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爲主證[5]。多因寒涼刺激,飲食過急、過飽,情緒激動,疲勞,呼吸過於深頻等而誘發[6]。
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爲明顯[6]。如偶然發作,大都輕淺,常可自,行消失[6]。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6]。若持續不斷,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及時給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始能漸平[6]。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又每爲病勢轉向危重的一種表現,謂之“土敗胃絕”,預後欠佳,更應加以注意[6]。
本症可見於胃、膈肌痙攣和神經性呃逆,亦可見於危重病證[7]。現代醫學的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腸、腹膜、縱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參照辨證治療[7]。
詳見呃逆條。
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