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脣癌(cheilocarcinoma)指發生於脣紅黏膜的癌,主要爲鱗狀的細胞癌。脣內側黏膜應屬頰黏膜癌。發生於脣部皮膚者,應歸於皮膚癌。脣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多爲鱗狀上皮細胞癌。脣癌絕大多數發生在下脣,而又以下脣中1/3與外1/3交接處的脣紅緣粘膜爲腫瘤好發區。與其他口腔癌腫相比,脣癌發展緩慢,轉移較晚,治療效果較滿意。
脣癌在西方國家很常見,據統計其構成比可爲口腔癌的13倍。我國脣癌並不多見。根據我們1751例脣及口腔癌的分析,脣癌僅118例,佔6.73%;與口腔癌之比爲1∶13.83。自50年代~70年代近30年中,脣癌與口腔癌的比例變化不大,分別保持在1∶11.25,1∶11.15和1∶12.27之間;但到80年代,這種比例卻加大到1∶19.90,口腔癌幾乎增加了1倍,說明脣癌的構成比反而下降。從實際診治病例數來看,脣癌病例也呈明顯下降趨勢。在我國北方脣癌的構成比可能比南方要高,例如,趙福運等報道570例脣及口腔癌中,脣癌爲92例,佔總數的16.14%,與口腔癌的比例爲1∶6.19,比南方約高出1倍,但仍較西方國家爲低。
以往,關於脣癌解剖區域的含義,在國內外都比較混亂,特別常常把它劃入口腔癌的範圍中。直到1977年以後才明確脣癌應僅限於脣紅黏膜(自然閉口狀態下外顯的脣紅黏膜組織)發生的癌。這一點在UICC臨牀分類中也已有明確規定:發生在脣內側黏膜(非脣紅黏膜組織)的癌應屬頰黏膜癌範疇。根據UICC的規定,脣癌還包括口角聯合黏膜發生的癌,即從口裂向後1cm處爲脣癌與頰黏膜癌的分界。至於發生在脣部皮膚的癌則應納入面部皮膚癌中。
臨牀症狀:脣癌早期常爲皰疹狀,白斑皸裂,或局部粘膜增厚,後逐漸形成腫塊,表面潰爛形成潰瘍,潰瘍表面可結痂,痂皮揭除易出血並反覆結痂。潰瘍進一步發展,呈菜花狀增生,邊緣高出正常粘膜,莖底有不同程度的浸潤性硬結。脣癌一般無自覺症狀,發展緩慢,腫瘤可向深層肌肉浸潤,並可侵犯口腔前庭及下頜骨,出現下脣固定、惡臭、組織壞死脫落。下脣癌轉移晚而少見,轉移竈多侷限於頦下及頜下淋巴結。上脣癌發病率低,但轉移較下脣癌早而多見。轉移不僅向患側耳前、頜下及頸深淋巴結,還向對側頜下淋巴結轉移。
9 流行病學
脣癌在西方國家很常見,據統計其構成比可爲口腔癌的13倍。我國脣癌並不多見。在我國北方脣癌的構成比可能比南方要高,但仍較西方國家爲低。脣癌好發於男性,男∶女約爲4∶1。40歲以上患者幾佔全部病例的90%;此中又約有一半在60歲以上。
10 病因
脣癌易發生於戶外工作者,如農民、漁民以及長期暴曬於紫外線之下的工人。我科的病例中,農民佔65.7%。除此之外,脣癌的發生亦被認爲與吸菸有關,特別是吸菸鬥或雪茄者更易發生。有些患者除化學致癌因素外,可能與局部的熱刺激,甚至燙灼也有一定聯繫;約22%的病例有癌前病變歷史或癌前病損存在,其中包括白斑、乳頭狀瘤及盤狀紅斑狼瘡。
11 發病機制
長期煙酒刺激,或經常喫過熱食物,脣白斑、脣乳突狀瘤、血管瘤等疾病,可惡變,加之脣粘膜可能出現潰瘍、炎症的長期不良刺激,均可使脣粘膜細胞鱗狀上皮細胞化,從而引起癌變。脣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多見,發展緩慢,轉移較晚。
12 脣癌的臨牀表現
脣癌多發生在脣之一側,特別常見於中外1/3部,此處正是菸斗接觸的部位。平均病程可達2年以上。病變可表現爲增殖、疣狀等外生型,亦可表現爲潰瘍型。隨病情進展可同時伴有增殖和潰瘍,邊緣外翻高低不平。病損表面常出現血痂及炎性滲出,甚或繼發感染。晚期病例可侵及全脣並向頰部、肌層、前庭溝、甚至侵犯頜骨。下脣癌由於影響口脣的閉合功能,可伴嚴重的涎液外溢。
不少病例可有慢性脣部病變歷史或在癌周伴有白斑等癌前病損。
根據淋巴流向,可出現頦下、頜下、頸深上淋巴結轉移;對上脣癌患者應注意檢查腮腺淋巴結。據我科的統計,20%以上的病例可出現頦下、頜下淋巴結轉移,且常爲雙側性。下脣癌轉移的機率比上脣高,同時伴頸深上羣淋巴結轉移者約佔轉移病例的30%。從臨牀分期看:Ⅰ期病例幾乎無淋巴結轉移;Ⅱ、Ⅲ期轉移率在70%左右;Ⅳ期病例則可高達88.6%。
脣癌的臨牀TNM分類分期如下:
12.1 TNM臨牀分類
T0:原發竈隱匿
Tis:原位癌
T1:腫瘤最大直徑≤2cm
T2:腫瘤最大直徑>2cm,<4cm
T3:腫瘤最大直徑>4cm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12.2 pTNM病理分類
3.臨牀分期
0期:Tis N0 M0
Ⅰ期:T1 N0 M0
Ⅱ期:T2 N0 M0
Ⅲ期:T3 N0 M0
T1 N1 M0
T2 N1 M0
T3 N1 M0
Ⅳ期:T4 N0N1 M0
任何T N2N3 M0
任何T 任何N M1
17 鑑別診斷
脣癌除應與角化棘皮瘤、梅毒性脣下疳、乳頭狀瘤等相鑑別外,還應與慢性脣炎及盤狀紅斑狼瘡相鑑別。
17.1 慢性脣炎
多發生在下脣,脣黏膜經常出現皸裂、角化不全、糜爛、滲出和出血;有時亦出現在口角。經對症治療後,可見好轉,但不能徹底治癒。慢性脣炎與維生素缺乏有關,亦與慢性刺激,包括日光、紫外線照射及吸菸等有關。
17.2 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認爲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病變呈侷限型,多發生在下脣。女性多見。早期局部多呈增厚的紅斑,中央微凹,以後可出現經久不愈的潰瘍,邊緣高起,伴鱗屑和皸裂,潰瘍面可有出血痂。到後期出現多發性皮膚病變,特別是向兩側顴面部形成蝶形斑,同時伴有其他全身症狀時,可診斷爲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清免疫學檢查及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18 脣癌的治療
早期病例無論採用外科手術、放射、激光活低溫治療,均有良好的療效。但對晚期病例及有淋巴結轉移者,則應用外科治療爲主的綜合治療。
18.1 原發竈的處理
脣癌位置表淺,早期病例,各種療法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對晚期病例則多采用主要以手術或手術加放療的綜合治療。
光動力療法(PDT)對Ⅰ、Ⅱ期脣癌可收治癒效果,趙福運報道的PDT特效病例72例中,52例(72.2%)爲脣癌。我們單純用熱化療的3例脣癌,100%無瘤生存5年以上。冷凍及放射治療對早期病例也可獲得長期治癒。
脣癌的手術治療一般可按下述原則進行:
(1)應作矩形切除,而不是“V”形切除(圖1),這樣可保證癌瘤四周組織能等距離地獲得充分切除。
(2)脣癌切除後,一般應行立即整復,其整復原則爲:脣缺損在1/3以內時,可行直接拉攏縫合;上脣缺損1/2時,可行剩餘脣瓣滑行修復,也可用鼻脣溝皮瓣修復;下脣缺損1/2時,也可用滑行組織瓣修復術。
脣缺損2/3或全上(下)脣缺損時,可行上下脣瓣交叉轉移術(Abbe-Estlander operation),或採用扇形瓣轉移術。這些手術以後可形成小口症,一般在3周後再行第2次口角開大術。
晚期脣癌可以波及頜骨、頦部、鼻底部甚至頰部,切除後由於缺損很大,一般已不可能採用局部組織瓣修復,只能採用遊離皮瓣或遊離肌皮瓣整復。
下脣經整復後由於重力關係常可出現皮瓣下墜或外翻,致出現口裂、流涎。故在下脣,特別是全下脣缺損整復時,應適當放寬修復組織瓣的高度以行補償;也有人採用筋膜條懸吊法以維持下脣的正常高度和形態。
18.2 淋巴結轉移癌的處理
脣癌的轉移率不高,應以治療性頸清術爲主。T1、T2、N0的病竈一般不主張選擇性頸清術,但患者應保持隨訪(2個月隨訪1次,連續3年)。下脣癌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時,其必然有頜下及頦下轉移,因此懷疑頜下、頦下淋巴結轉移者,可先做舌骨上清掃,當冰凍切片證實後,再行根治性頸清術。由於下脣淋巴可雙側引流,因此舌骨上及頸清術常涉及雙側手術。上脣癌轉移率高於下脣癌,頸清術指徵應放寬,可考慮做預防性頸清術。上脣癌轉移至耳前或腮腺內時,應行保留面神經的腮腺全葉切除術。
早期高分化的舌癌無論放療、手術效果都很好。晚期舌癌則應採用綜合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手術加化療,或放療加手術、化療等多種方法。
脣癌早期病例無論採取外科手術、微波熱療、冷凍治療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微波熱療:熱療可使局部癌竈消失,如聯合全身平陽黴素應用可獲70%長期治癒的效果,有效率達100%。
對波及頜骨、頦部、鼻底部甚至頰部的晚期腫瘤,切除後造成很大缺損者,其修復方法只能採用原位遊離皮瓣或帶蒂肌皮瓣整復。對當時不宜修復的缺損可將黏膜與皮膚對縫,二期整復。
19 預後
脣癌的預後較好,有報道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經治病例的3、5、10年生存率分別達90%、85.7%和76.6%;Ⅰ、Ⅱ期5、10年生存率達100%;Ⅳ期則降至62.5%。天津市腫瘤醫院脣癌的5、10年治癒率爲72%及61.7%。
20 脣癌的預防
1.不要吸菸、不酗酒(特別是烈性酒)、不嚼檳榔。
2.口腔有白斑者,要立即戒菸限酒,停止吸菸2~3周以後,脣部的白斑可以減輕甚至自行消退,極少會出現癌變。
3.戴義齒不合適合者,應及時修整、更換,磨平尖銳的牙尖、拔除殘根和殘冠等。
4.對於口脣血、膿幹痂,有條件的使用過氧化化氫與消毒藥水浸軟後去除。千萬不能未經浸軟硬性去除,以免加重出血,使病變加快向壞的方向轉化。
5.兩週以上不能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黏膜出現白斑、紅斑(紅斑的癌變率要比白斑的癌變率高得多)、非炎症性並伴有頸部的淋巴結腫大、口腔和頸部不明原因的麻木(疼痛、腫脹)等都應及時上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