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 肩疽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疽 有頭疽 中醫外科學
cī yōng
shoulder carb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houlder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疵癰爲病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癰疽》。即肩疽[1]。
肩疽(shoulder carbuncle)爲病名[2]。出《證治·瘍醫》卷三[2]。又名疵癰、丁疽[2]。是指生於肩部的有頭疽[3][備註]《中醫大辭典》未特指有頭疽,且肩中疽、乾疽、過肩疽均特指無頭疽。。
疵癰因位置不同而名稱各異:出於肩中廉(肩峯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於肩前廉(肩峯前側)的肩疽名乾疽;生於肩後廉(肩峯後側)的肩疽名過肩疽[3]。
疵癰多因風熱鬱結,或負重所傷,瘀血凝結而發[3]。
患處若高腫紅活,焮熱速潰者爲順;若平塌堅硬,不紅不熱,成膿者爲險;若腫痛連及臂胛,口噤寒戰,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調者逆[3]。
疵癰的治療當審慎辨證,隨證加用引經藥[3]。
初起有表證者,俱宜荊防敗毒散汗之[3]。
有裏熱證者,內疏黃連湯下之[3]。
汗下之後,腫痛不退,膿勢將成,宜用托里透膿湯[3]。
若膿已成宜早作切開引流[3]。
潰後可外用各類去腐生肌散(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