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帶肌蒂骨瓣移植是在肌肉附麗於骨骼處取骨,保留移植骨的肌肉附着部及骨膜,依靠肌蒂的血液供應滋養移植骨。將此帶肌蒂骨瓣移植至鄰近的骨折、骨缺損處或骨壞死區,以促進骨癒合。應用帶蒂骨移植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目前,帶肌蒂骨瓣移植已較廣泛地應用於臨牀。
帶肌蒂骨瓣移植可分爲三種類型:①帶恆定肌蒂骨塊移植,這類骨瓣的取骨部位恆定,取骨量較多;肌蒂由恆定的一塊肌肉或肌組構成,蒂的遊離範圍較大。較常用的有股骨粗隆區股方肌骨瓣、髂骨縫匠肌骨瓣、髂骨闊筋膜張肌骨瓣、鎖骨胸鎖乳突肌骨瓣、肩胛骨斜方肌骨瓣、肋骨胸大肌骨瓣、橈骨旋前方肌骨瓣等。其中解剖位置較淺表的肌骨瓣還可連同皮膚和皮下組織一併切取,製成複合瓣。
②帶肌蒂骨段轉移,是指採用同側腓骨或尺骨轉移修復脛骨或橈骨缺損,其肌蒂寬大,內有知名血管通過。③帶肌蒂皮質骨片移植,又稱骨皮質剝離術,該法多用四肢長管骨。取骨部位根據需要設計,但取骨量較少。由於蒂較短,移植距離有限。
帶肌蒂骨瓣移植具有以下特點:①移植骨有來自肌蒂的滋養血管或知名血管供應血液,爲活骨移植,抗感染能力強,骨癒合速度快,適用於感染性骨缺損、難治性假關節及骨缺血壞死的治療;②在某些供區可根據需要製成複合瓣,一次修復多種組織缺損;③本法較吻合血管的骨瓣遊離移植簡單易行而可靠;④由於受肌蒂長度的限制,只能局部應用;⑤切取骨瓣時儘量保持肌肉附麗及骨膜完整,遊離肌蒂應細心鈍性分離,避免使用電刀。移植時切勿過度牽拉、扭轉肌蒂,以免損害瓣的血液循環。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4.2-1,3.1.4.2-2)。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
沿腓骨外後緣做縱行或波狀切口(圖3.1.4.2-3)。
10.2 2.顯露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銳性分開腓骨肌與比目魚肌間隙,將比目魚肌自其在腓骨的附麗處切斷。距腓骨附麗處1cm切斷腓長屈肌,顯露並保持走行於該肌下面的腓血管。在腓血管內側分離脛後肌,距腓骨內側緣1cm切斷該肌。貼骨間膜向內剝離脛後肌、趾長屈肌直至顯露適當長度的脛骨後側面,包括骨缺損區(圖3.1.4.2-4)。
10.3 3.腓骨段切取與轉移
在下脛腓關節上方用1枚螺絲釘貫穿固定,以穩定踝關節。向前側剝離掀起覆蓋於腓骨肌和脛前肌羣的深筋膜,切開小腿外側肌間隔。腓骨段的長度依脛骨缺損大小而定,一般不帶腓骨小頭轉移,否則骨段移動不便,且易造成腓總神經損傷。在選定的腓骨上、下截骨處切開骨膜,各剝離出1.5~2cm一段腓骨,用線鋸截骨,並去除少量骨質,以利於移動腓骨段。在脛骨兩端的後側面各鑿去一層皮質骨,造成新鮮骨面。將帶腓骨肌蒂的腓骨段向內推移,貼附於脛骨,在近、遠端各貫穿2~3枚螺絲釘固定(圖3.1.4.2-5)。取松質骨植於脛腓骨貼附處的周圍。放置引流,縫合切口。